近日,《广州市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方案》印发。行动方案要求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一线护理员实施最低薪酬制度,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薪酬(不含加班费)宜不低于当年度广州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11月8日中国新闻网)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进度无法充分适应高速老龄化背景下的高要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城市专业化养老护理员缺口问题能够引发政府高度重视,恰恰说明养老问题的日益突显。
在部分社会民众看来,养老护理员其实就是“保姆”的别称,两者实质性并无二致。事实上,这就是民众认知误区所带来的困惑,更是阻碍养老护理员这个行当专业化发展的绊脚石。
《周礼》有言:“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近几年,各级政府针对生活困难、低收入的老人做了大量帮扶关爱工作,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正在更精准地把握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以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建立健全惠民制度,以面对高速老龄化的问题。虽然养老服务业的整合发展、医养结合的探索尝试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我们往往忽视了老年群体精神层面的诉求。
于是乎,专家讲座、养生访谈、“高级营养顾问”充斥荧屏,形形色色的保健产品广告遍布我们身边,而且,我们早已对各式各样老年人被骗的新闻见怪不怪。难道真的是人一老就糊涂?老人想长寿和女人爱漂亮一样无可厚非,可能我们每个人只有到了生和死的边缘才会考虑生和死,更何况任劳任怨一辈子的父母可能想的都不是生和死,不拖累子女、不给子女添负担才是他们的初衷。
事实上,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护理,不再是最基础的保姆能够替代的。对于这个群体的呵护和关爱恰恰是对每个社会人明天的呵护和关爱。目前,部分城市社区服务只能侧重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老年人家庭服务的档次尤其是专业化程度还处在较低水平。
要想提升这方面的服务水平,必须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作用,而发展专业化养老护理队伍就显得如此迫切而急待。如果社会对于专业化养老护理员岗位没有充分的认知和理解,即使薪酬再高也会因社会歧视而让人望而怯步,老有所养就极有可能沦为空谈。
因此,从政策层面保障好养老护理员的薪酬仅仅是确保老有所养的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现阶段更需要发挥好企业专业团队力量,搭建服务平台,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家政、看护以及医养结合在内的居家服务,毕竟居家养老是当下大部分家庭的首选。
文/谢晓刚
来源:红网
作者:谢晓刚
编辑: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