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该“反欺凌协会”出面了

来源:红网 作者:严辉文 编辑:夏熊飞 2016-12-16 00:04:14
时刻新闻
—分享—

  日前,有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文章作者是一位母亲,称刚满10岁的儿子是中关村二小的学生,常在学校遭遇校园霸凌,甚至于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事发后,孩子还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并被诊断成急性应急反应。

  事到如今,在反转的喧嚣中,据说校方和文章作者还在为真实程度较劲,但这篇文章仍持续引起相当程度的共鸣。想必不少人都能联想到自身的经历。对于不愉快的事情,笔者算是健忘的人,但至今仍记得小时候受欺凌的事情。比如上学路上就曾经遭遇“伏击”,被石子击破面部(幸好没有打瞎眼睛),疤痕就这样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人生最初最持久的暴力记号。这也从中关村二小事件所引发的广泛又热烈的讨论中得到印证,大约每一代人的成长史,都不同程度地掺和了受欺凌史。

  自独生子女政策以降,孩子已然越来越金贵。孩子在家里是小王子、小公主,并不能代表他们在学校就不受欺凌,如果我们深入孩子的上学路,或许可见中关村二小事件,并非个例。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谁能毫不在乎孩子受欺凌呢?毕竟成长路上的种种欺凌,不只会给孩子带来皮肉之伤,还很难不带来心理阴影。因而这类欺凌案,简直又可视为孩子成长的拦路虎,也给做父母的带来较大的困扰。

  这类负面新闻一经面世,常常会产生某种“面世效应”。

  一时间解决方案众多。有的主张向校方讨说法,要求学校保护好孩子。这看起来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仅靠教师真的管得过来吗?仅靠学校真的能够杜绝校园暴力吗?

  毫无疑问,还有许多人倾向于私力救济。因为毕竟老师看管不了那么多,即便是校园,也未必就不存在爱的阳光照不进的角落。另外,校园欺凌案,在校园之外同样可能复制,甚至于只会更为厉害。这些年人们在网络上看到过不少触目惊心的欺凌视频。这种所谓的私力救济不外乎两种:一是鼓励孩子以牙还牙、勇敢反击。家长不仅为反问:你没有长手吗?而且还会示范武力制服技法。不过,这未必都有效,从身体素质和力量来说,毕竟人跟人是不同的。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胆量也有异。事实上哪怕是真正孔武有力者,小时候未必总那么强大。

  二是父母更上心。我们常见的景象是大人对孩子不放心,除了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护送孩子上学外,有时在孩子们的纠纷中还难免直接抡圆了上。这无疑会增加较大的社会成本。

  诸如此类的私力救济,看起来很直截了当,有时也可能解决问题,但是这样做的效果还是要存疑,恐怕还会给孩子形成丛林社会的不良印象。似乎这个社会拳头永远是终极性的力量,而老实就要吃亏,文明则意味着弱小,或者至少是没有用处的。

  另外父母直接掺和孩子的事情,由大人来包打一切,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与孩子之间必然存在代沟的大人,未必有能力把所有的角落都顾及到,况且为了孩子,大人之间结仇的事情也不少见。弄得不好还可能把小事闹大。冤冤相报何时了?

  我觉得这种事情,首先还是要寄望于学校教育。学校方面应该加强教育,要帮助孩子们树立法纪观念,鼓励孩子文明交际,尤其要教育孩子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什么是真正的能耐和了不起,什么是真正的爱、宽容、风度与尊严。

  此外,反欺凌最应该超越私力救济层面。据说校园欺凌是一个国际性的现象,而在国外的类似事件中,我们就看到了人们自发组织相关协会,比如英国的反对欺凌车队协会,就发挥了较好的组织作用。不久前《参考消息》报道,英国7岁的达伦和8岁的康纳被一群街头少年欺负,街头少年嘲笑两个小男孩的身高和穿着,甚至用电插头打他们,两个男孩一直很怕离家上学。为此,当地反对欺凌车队协会竟组成了40人的摩托车队,为他俩保驾护航。

  在校园和上学路上那些阳光照不进的角落,老师管不够,警察管不着,私力救济未必济,我更希望看到相关协会,比如“反欺凌协会”的及时补位。

  文/严辉文

来源:红网

作者:严辉文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2/16/416447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