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零零……”放学的铃声响过,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中的30名男生开始了特别“加餐”——在“男生课堂”中进行体能训练。今年3月,该校首届“男孩班”正式开课,旨在从小对学生进行“男子汉教育”,培养男孩子的阳刚之气。(12月19日《光明日报》)
人的个性发展并不完全是天生的,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育者的性格特质与个人素养有时候也会直接影响被教育者的性格养成甚至前途命运。
一般而言,由于心理与生理的差异,导致女性温和柔弱、耐心细致、被动性强、有些情绪化,而男性活力充沛、果断勇敢、争强好胜、富于竞争力。虽然这些性格无所谓优劣,不同的个体也不是非得贴上固定化、模式化的标签,但是倘若一个群体中的男生多是脆弱不堪、缺乏阳刚之气,倒确实应该引起警惕。
从心理学上看,5-11岁是人的性格的形成期,这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而之前我国的幼儿园老师基本上都是女老师,小学女老师也是占绝对比重,这对男生“男子气概”的性格养成的确有一些弊端。
所以,我国教育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通过一些倾向性的政策招聘男性幼师,幼儿园里的男老师也一度成为学校招聘的“香饽饽”。
而为了便于男生的“性格矫正”,通过选拔将一定数量的男生单列一个班级进行“男子汉修炼”,“老师全部是经过培训的男老师”,这从出发点看没有任何问题,这种“男孩班”或许也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收到一定的成效。但实际上,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陷入另外的误区。
一方面,过分强调“男性特征”,有可能因此而忽略了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的交往和协调。无论是自然属性中的生存、繁衍,还是社会属性中的生活、发展,男性和女性都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差异应该是在对立中和谐共生的。倘若将男女生完全割裂开来,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面,刻意地划清二者之间的界限,反而不利于培养双方的健全性格。对于男性而言,不仅要在自我的性格特征上加以修炼,同样也要学会一定的角色担当,比如对女性的尊重与保护,保持与女性正常得体的相处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尝试,进而获得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
而另一方面,孩子在学校中接受的是男老师的教育,不能保证他们在外接受的都是男性的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还是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到来自异性的教育。因此,要培养“男子汉气概”,关键不是仅仅让具有“男子汉气概”的男老师或男性来教育,而是要从思维观念、行为实践、意志品质等方面接受体系化、专门化的教育。至于教育者是男是女,倒不必“一刀切”地进行限制。
当然,这种可贵的尝试毕竟在性别教育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淡化形式,注重内容,拿出一套富有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教育方案,或许才是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文/卜新国
来源:红网
作者:卜新国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