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式父子

来源:红网 作者:老万 编辑:夏熊飞 2017-06-18 19:08:41
时刻新闻
—分享—

  如果说我们的生命里有个角色能让我们从钦佩喜欢到嫌弃,再到理解,最后到尊重,那无疑是父亲这个角色。不同于我们文化里母亲慈爱的清晰形象,父亲的形象在我们的理解里是带着间隔的、疏离的、模糊的。这种模糊不清的感觉要等到我们离家远行时、独立生活时、成家生子时,才会一点一点地消散。

  十几岁时读朱自清的《背影》,若不是有强制背诵要求的话,压根不会在意这样一篇行文平淡、遣词朴素的文章。一个父亲去火车站送儿子,多么司空见惯、稀松平常的场景。等到二十几岁出社会了、三十几岁为人父为人母了,再想起那攀上爬下的颤巍巍的背影,那连心都要跟着颤起来。中国的父亲总是这样不屑于也不善于跟子女表达爱意,连沟通交流都带着浓浓的命令或者恐吓语气。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吝啬于当面的肯定你、夸奖你,然而他们却总是在背后默默关注着你,看着你摇摇晃晃走着自己的人生路,就像《那山那人那狗》里老邮差看着在前面急匆匆走路的儿子一样,在你找不到方向或者跌倒时才会伸出手。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作为晚辈的我们,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好像也不习惯、不擅长去表达我们对父亲的感情。黄伟文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写《单车》这首歌是为了批判中国的父亲总是不表达自己的爱意,让孩子在童年难以感受到父爱,造成了父爱的缺失,然而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整首歌听下来只是从他的歌词里听到了浓浓的思念与不舍,尤其是那句“难离难舍想抱紧些/茫茫人生好象荒野/如孩儿能伏于爸爸的肩膊/谁要下车”,只是遗憾,没有听到丝毫的抱怨。大概是黄伟文面对镜头也羞于表达对父亲的爱意吧。

  当我们长大后,父子或父女之间总是要在相互别扭、相互习惯之后才能找到一个心照不宣的表达关心的委婉方式,比如买个小礼物、做几个拿手菜。两代人都是在笨拙中学习如何去表达,没有谁能一蹴而就。就像《那山那人那狗》里儿子背父亲过河,父亲在背上拼命忍住欣慰的泪水,等到岸上了,面对父亲的目光,儿子却只会笨拙的说一句“你还没这邮包重呢”。笨头笨脑的一句话,里面的两个人别扭的背靠背,却让隔着屏幕的我们都感受到了父子之间浓浓的感情。

  我们与父亲总是这样的——从相伴无言,到笨拙的表达,再到心照不宣的温暖。然而,我们不能总是把寄希望于时间的宽容,岁月不总是能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我们要主动一些去尝试表达,去跟他们沟通。不要害怕会被责怪,当年你的任性都没被责怪,如今的关心又怎么会有人忍心责备呢?时间对我们越来越不宽容了,也许,下次我们回家时,会发现不经意间父亲的头上多了几根白发,或是脸上多了几道皱纹;也许,我们会忽然发现父亲的背没有那么直了,做菜也会忘了放盐了;也许,我们突然就再也没有也许了。

  文/老万

来源:红网

作者:老万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6/18/432757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