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篇微信推文《一个月就辞职:一个北大女生的求职悲欢》在朋友圈火了。近2万字的雄文,好多人点进去用手指刷着刷着就忘记了时间。文章讲述了作者在北大经济学本硕6年后,为了不异地的爱情,拒绝腾讯投身激烈校招,煎熬3月终得男友所在地金融相关职位;然而心向互联网行业,她不甘放弃所爱,入职一月就慨然辞职。最后十分幸运,愿望实现,事业爱情双丰收。
近两万字就这情节却如此火爆可能会引人怀疑,但它带的名校、求职、毕业分手、金融、互联网这些标签,戳中了太多人的兴奋点,想不引起大面积传播都难。如果文章的“10万+”没有水分,2万多赞皆出自真诚,那此文就破了不少人的长文阅读记录,让“太长不看”的互联网铁律都短暂失效。
为这一切提供能量的,除了一个人的求职悲欢外,是所有人嵌入身体的焦虑:名校生诉苦让非名校生有些无奈;秋招惨烈使2018届毕业生发愁;毕业面临分手恋人双双失措;年轻人真要做略显庸常的金融工作吗;互联网是梦想,可有点难,我到底要不要去追……一大堆问题甩向脑袋,奋进者奋进着,人就焦虑了。
我们应该谴责某些人对焦虑的传播吗?谴责无济于事。焦虑仍在那里,仍是这个时代蓬勃的催化剂,驱使着人们前进。事实上,“北大女生求职悲欢”后的种种学历、工作、恋爱等具体目标下的焦虑并不可怕,焦虑鞭子抽过来,我们还能动一动,去解决这眼前的问题。但“我要成为精英”“要有钱”,这些略显抽象而且往往欲达而不能的目标下的焦虑,才会结结实实地摧毁一个人的信心与努力。
所以焦虑也有等级。这热文背后的焦虑,多骂无益,我先干为敬了。就捧着不够亮眼的学历,去参加激烈的校招吧。异地的事情……也恋爱了再说吧。万物都有它自己的时间,生命成长,是相当漫长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去焦虑,急不来的。
文/王建
来源:红网
作者:王建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