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发现城市推行“车让人”,成效明显。笔者好几次看见没有红绿灯的人行道上,几个正在过马路的行人看见有车来,习惯性停止脚步,想让车辆先过,但车还是稳稳停在斑马线前,司机主动挥手示意行人先走。礼让之习,蔚然成风。(10月11日《新京报》)
“礼让斑马线。”这句口号很早就成为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执行下来似乎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汽车似乎越来越多,车流穿梭更是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但“衣食足”则“知荣辱”,我们的行车文明如何与之匹配始终是城市管理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汽车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代步而行,提升来往、办事效率,一路而来、“呼啸”而过,的确节省了不少时间,不少过路行人也正是看到了这点,不论是出于“礼让”的无奈,还是为自身安全考虑,“人让车”似乎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这也让城市行车文明书写出大大的尴尬。对于交通文明,我们往往寄希望于人们的自觉自为,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此,还是需要管理来“补位”。
北京、江苏等地不少城市的人行道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车让人”三个大字,就是为了善意提醒广大车友,不要忘了这个最基本,也最容易忽略的交通准则,主动承担起一个驾驶人员应当具备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加大执法管理力度,设置定点违章监控,抓拍不文明礼让行人的违章行为,发现一次扣3份,罚200元。不少行车人员也正是感受到从严管理的“威慑力”,不得不放慢速度、目送行人。
不论是文明引导,还是管理约束,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最基本的社会文明回归,我们理当为其点赞。尽管不少“车让人”是外在压力使然,但文明的普及、形成、达成共识,总有个过程,一旦人们习惯了礼让行人,自然就会衍生出应有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道德自觉,我们的道路交通才会更加有序、和谐、安全。由此及彼,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仅是交通文明如此,我们的绝大多数社会文明都是一样。
尽管我们都希望自发自觉的文明能够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意志,但纯粹的呼吁、尖锐的谴责在不文明行为面前,似乎总是那么“苍白无力”。我们不妨多从管理层面着手,补上制度设计、执法约束等“先天性短板”,让社会文明有规矩、有约束、有威慑,让公众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真正形成自警、自省、自律的良好意识。政府机关、部门作为管理的主体,更要履行好职责,主动关注、把握社会文明的缺陷,要有“放心不下”“等不及”的担当和决心,全面优化制度、强化管理、完善服务,通过必要的奖惩手段,让讲文明者有名誉、得实惠,让不文明者“红红脸”“出出汗”,为培养良好社会风尚提供不竭动力。
文/储旭东
来源:红网
作者:储旭东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