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的春天”永不过季

来源:红网 作者:万斌 编辑:司马清 2017-11-16 00:03:25
时刻新闻
—分享—

  曾经随处可见的书报亭,堪称城市里的一道风景线,如今却在不知不觉从我们的城市和生活中消失。近日,艺术家杨烨炘走访了上海近百个即将拆迁的书报亭,邀请最后一批书报亭主人戴上印有“今天不说话”的口罩,以一天不说话的沉默方式,集体向那个曾经辉煌的书报亭时代道别。(11月15日新民网)

  关于书报亭该不该拆除的争论早已有之。支持者认为,书报亭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有损城市形象,影响交通秩序,应该拆除。反对者认为,书报亭是城市的“文化绿洲”,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文化符号,不仅不该拆除,反而要好好装扮。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书报亭曾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满足着人民群众的阅读需要,丰富着城市文化内涵,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底蕴,滋养着城市里的人们的内心和灵魂,传承着延绵不断的文化脉络。正因为承载着重要社会功能,在那个信息不太发达的年代,书报亭曾遍及城市的大街小巷,它既是交易场所,也是文化符号。

  但文化本身就是发展的,也会经历兴起、繁荣、衰败的过程。书报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因社会的需求而产生,也会因需求的转化而消亡。当时代的脚步即将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蓬勃兴起,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井喷式更新,人们依靠电子阅读疯狂地汲取知识;网络支付技术日益成熟,强劲地冲击着实体书店。赖以生存的土壤日渐丧失,书报亭逐渐减少甚至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大势所趋。正如曾经的马车,应着时代的呼唤产生,随着社会的前进而退出,如果在高楼林立、华灯溢彩的城市里仍行驶着一架架马车,很难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书报亭的拆除并不意味着文脉的中断。人们不再围着书报亭津津有味地阅读和讨论,而是通过手机和网络接受知识信息,或是网上购书夜深人静时在床前享受片刻阅读时光,这是工作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随着全民阅读战略深入实施,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已达7.86本,其中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可以说购书方式、阅读方式的转变,在全社会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读书热潮。

  书报亭兴起于上世纪那个渴求知识的年代,和着改革开放的轻快步伐,人们迎来了“知识的春天”。在信息时代全面到来的今天,书报亭退出历史舞台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当这一镌刻着时代印记的文化符号逐渐模糊时,我们不应遗憾,而应感到欣喜,因为时代的进步,让“知识的春天”永不过季。

  文/万斌

来源:红网

作者:万斌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1/16/447490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