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聘用制公务员的核心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

来源:红网 作者:林文武 编辑:夏熊飞 2017-11-29 00:03:23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新疆发布公告,为自治区地矿局、乌鲁木齐高新区、昌吉农科园招聘9名聘任制公务员。记者发现,仅10月份以来,已有四川德阳、河南开封、山西省、新疆四个地区发布招聘聘任制公务员的公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1个省份“试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11月28日《北京晨报》)

  聘用制公务员从率先试点的“星星之火”到如今21个省份的“遍地开花”,已经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人历来喜欢在整数年份的节点抚今追昔,总结经验教训,将之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进行反思剖析,从而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渐明晰前进的路径,集聚前行的动能。聘用制公务员也一样。值此10年之际,回过头厘清过去现在,指明成绩困境,将指引我们走得更好、更稳、更快。

  聘用制公务员,即通过聘用的方式,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聘用制公务员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一度被社会各界寄予推动公务员体制机制改革、打破“铁饭碗”实现“能进能出”的殷切希望。在诞生之初,便伴随着支持、争论、争议乃至质疑的声音。一种悲观态度认为,聘用制对于打破“铁饭碗”并无效益,是“花架子”,搞了当白搞;另一种悲观态度又认为,聘用制公务员是变相为近亲繁殖提供“曲线救国”的新路径,如多地试点出现的“零解聘”,仿佛便为这些有意无意的“揣测”添加了最佳备注。

  上述观点有一定市场。但必须首先厘清的是,聘用制公务员诞生之初,就是出于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与服务水平、打造现代化的服务型政府的积极初衷。通过实行聘用制,可以很好地激活干部队伍活力、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干部队伍的专业素养。而这些年,聘用制其实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从最初盲目的以体制内待遇横向对比到后面的市场定价,从最初的缺乏上升空间到现今打破聘用制到委任制的制度壁垒,从最初集中在专业性强和辅助性岗位到如今的高精尖顶端人才,无不是在各地的探索实践中积累的有益经验与精准应对。实践证明,新事物的发展唯有在实践中才能判明优劣、暴露好坏,从而为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供切入点。如果面对问题乃至弊病不闻不问,因为可能存在的隐患弃而不用,岂非因噎废食?一开始便粗暴地予以否定、排斥,工作该如何创新、改革将如何推进?这些年实行公务员聘用制工作的积极建树,又将从何而来?

  事实上,之所以出现聘用制公务员这种新事物,根本原因还在于市场,在于价值规律的杠杆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广度与发展深度的不断提升,一方面,政府应对新经济业态的水平必须水涨船高。引入高精尖技术背景的聘用制公务员,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能够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服务水平,从而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的尴尬,这样的尴尬也是反经济规律与市场竞争的。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学习型政府,聘用制公务员的大面积试点,也将给委任制公务员以“提醒”乃至“警醒”。时代飞速发展对于干部队伍素质的更高要求、更新期待,如果再配以党和政府完善的考核与激励制度,那么,委任制公务员或将在这样的“竞争环境”里感知到市场经济的竞争氛围与危机意识。如果能通过这样的氛围与意识让聘用制与委任制积极配合、有效弥补、相得益彰,那么聘用制公务员的“鲶鱼效应”就能得以更好发挥,公务员改革的积极初衷也将有序实现。

  归根结底,公务员作为社会财富创造者的一份子,也是属于市场活动中的商品资源。无论是让聘用制公务员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市场定价”,还是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对服务市场、引领经济、应对前沿科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等方面能力的“迭代升级”,都源自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指挥棒”效应。尊重规律、顺应规律、把握规律,方能让我们行稳致远。

  文/林文武

来源:红网

作者:林文武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1/29/448773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