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昨日,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考,共有165.97万人通过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129.22万人缴费确认参加笔试,113.4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参考率约为88%,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比例约为40:1。也就是说,有将近50多万的考生放弃考试。有人据此认为,今年国考相比于去年“降温”了不少。(12月11日《新京报》)
从目前已知的数据来看,报名人数和弃考人数之间的显著变化,似乎构成了国考热“降温”的有力证据。可问题在于,通过报名的人数并非就是最终参加考试的人数,而弃考的人数多少,也并非是国考“降温”或者“升温”的判别标准。仅仅和去年的平均竞争比之间进行对比,就得出“国考降温”的结论,更像是一种误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边是每年不断上涨的报名人数,另一边却是国考热降温的声音?这其中,与民众的朴素期待不无关系。要知道,与其说国考热是主动“降温”,还不如是被动“遇冷”。因为在大多数人心中都有着这样一种投机心理,即“只要报名人数减少,弃考人数增加,自己就能更加具有优势”。而在舆论场上,不少专家学者和媒体鼓吹的“国考竞争比下降”“国考理性化”等趋势,也助长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讽刺的是,现实总要比理想要骨感得多,人们越将公务员体制形容成“围城”,就越能够发现,这样的谎言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是逐年递增。就好像不断有人在喊着“公务员不再是铁饭碗”等口号一样,喊来喊去才发现,碗不仅没有摔破,反而还提升了它的含金量。很明显,这样的结论已经不攻自破。
不过,通过这样的过程,至少能够说明,它并不像是基于个别人的心理。可能在大部民众的心中,对于公务员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以实际利益对比为基础。一方面,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不少人还是会倾向于考公务员这种既稳定又有保障的较优选择;另一方面,即便一些地方对公务员实行了聘任制、选任制等新形式,但我们很明显地发现,一些热门职位仍然是千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无数公务员培训班在火热报名,大量的人正挤破脑袋一样地往里送。试问,降温降在哪了?
当然,基于改革用人关系和改善就业结构的层面,给国考热“降降温”也并不是没有好处。只不过,既然有那么多的人都在报名加国考,而且最热岗位和冷门岗位之间的落差又如此之大,那“降温”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不管是为了让考生更加理性,还是为了让更多的毕业生投入到创业大军中去,都应该首先解决就业市场上的不公平、资源过度占有等问题,营造健康的人才发展环境。
说到底,要想真的让国考回归理性,需要的是大力推进现在的公务员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改进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只有健全了公务员管理和竞争机制,破除“官本位”的藩篱,才能慢慢地对民众最直观的利益导向进行纠偏。否则,国考热“降温”就是在自欺欺人。
文/宋潇(西南科技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宋潇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