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与健康息息相关。北京市卫计委昨日介绍,目前北京睡眠不足和可能不足的居民约占24.9%。其中,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的情况比有的地区要严重,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课外的学习负担以及不良的睡眠习惯可能是主要原因。对于轻度睡眠障碍,可通过自身调节来改善。持续严重睡眠障碍则需到医院就诊。(1月5日《北京晨报》)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你的睡眠指数“及格”吗?面对这样的质疑,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人们的健康意识在提升,这是好事。问题是,不知从何时起,每夜安眠慢慢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品”——据最新的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有大约31.2%的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但是,快节奏的生活、繁重的工作压力、疲于应付的人际关系等等诸多因素,不少人却成为睡眠障碍的受害者,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更为关键的是,长期睡眠障碍会引起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睡眠障碍已成为困扰现代人健康的噩梦,应引起公众的足够重视。
需要强调的是,睡眠障碍不仅是个体问题、健康问题,更是一个群体性和社会性的现象。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沉重的生活压力,激烈的工作竞争,不良的社会心态,让人们的精神世界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压抑甚至焦虑的状态——不能睡的人,或许正在加班加点赶着明天要交的工作任务;不想睡的人,或许还沉溺于打电子游戏或刷朋友圈的兴奋之中;睡不着的人,或许还在思考着拿下重要客户的最后绝招……这一切都不可避免会影响睡眠质量。
“那个时候我年轻想办好事,差不多一个月大病一场。为什么呢?老熬夜。经常是通宵达旦干。后来最后感觉到不行,这么干也长不了。先把自己的心态摆顺了,内在有激情,外在还是要从容不迫。”习近平总书记劝诫年轻人不要老熬夜的这段话,戳中了无数人心里的柔软地带,同时也在倡导着一种健康的睡眠文化和生活方式。
就当下而言,拯救我们的睡眠,一方面要通过制度保障和公共责任兜底,进一步改善劳动者的生存状态,这既是为了劳动者身体健康着想,更是其家庭和事业的发展所需;另一方面,对于个人而言,要正视睡眠障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按时睡觉,既保障睡眠的时间,更应注重睡眠的质量。只有多方携手,才能消除睡眠障碍,才能让高质量睡眠的“隐性红利”惠及每个人。
别让睡眠障碍继续危害健康了,愿每一个人都能安然入眠。
文/丁恒情
来源:红网
作者:丁恒情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