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如何成为“灯火阑珊处”境界的那个人

来源:红网 作者:谭浩俊 编辑:王俞 2018-02-11 00:04:33
时刻新闻
—分享—

  知名学者、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于2018年2月6日凌晨在睡梦中辞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先生无疑是一个文人。然而,与古代文人不同的是,饶宗颐先生没有通过科举而获得官阶;与当代文人不同的是,他没有经过正规的学院教育,没有名校的光环和学位的荣耀,因此,也就没有将自己固定在某一个专业之上。他的学术领域宽广,学术成就丰硕,著作等身,有口皆碑。

  也许,这就叫治学,是在用严肃的态度、严谨的精神、严密的逻辑、严格的思维对待学习、研究学问,从而让学习上升到新的境界、新的平台。纵然不能成为名家,也一定可称之为学问家。而对于饶宗颐先生来说,就不只是大学问家,也是一代名家了。

  关键就在于,就是这样一位举世公认的大学问家、名家,竟然没有经过正规的学院教育,这对那些学院派来说,无疑是不小的震动,甚至暗生羞愧之意。不过,饶先生可不会这么想。因为,在他的心里,治学是第一位的,有没有文凭,有没有正规学院经历,他可能从未考虑过。如果考虑了,按照他所处的环境,弄个硕士、博士的头衔应当不在话下,甚至很多学校还希望他能够成为他们的硕士博士呢。但是,崇尚治学的饶先生,没有去追求这些虚名,而是把精力全部放治学方面了,且研究领域十分宽广,著作颇丰。

  虽然有人说,饶先生能够成为一代名家,与其“富可敌国”的家境是分不开的,有条件博览群书,也有条件为自己喜欢的事业而追求,而不需要为生活而劳累、为生活而奔波,而是可以一门心思地用于学习。这一点,必须承认。但是,不要忘了,不需要为生活而奔波的人很多,能够像饶先生这样潜心学习的又有多少呢?特别像饶先生这样祖辈都有高文化的家庭,更有可能需要孩子有高学历、高文凭,需要孩子到国外留学。对于酷爱学习,但不爱炫学的饶先生来说,没有把炫当回事,而是潜心治学。而当下,有那么多人为了一张文凭、一个职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甚至不惜采用造假手段。近年来,诸如学术造假、文凭造假的案例并不少。特别是学术造假,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颗毒瘤,一些已经有了不小名气的学者,为了获得更多个人利益,也在使用造假手段。

  很显然,这一切在饶先生的身上,是看不到任何迹象的,他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学术界、理论界,用没有正规学院经历给学术浮躁、学习浮躁、研究浮躁、文凭和职称浮躁进行清洗。即便不能清洗干净,至少能够让那些心存浮躁者感到不安、感到羞愧。

  事实也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讲文凭,到九十年代看名牌大学文凭,再到二十一世纪重海归文凭,直到现在既要是海归、还要是博士、博士后等高学历文凭,一时间,没有了文凭,似乎就寸步难行。找工作需要靠文凭,评职称需要靠文凭,晋升也要看文凭,甚至发篇文章、出本书、参加一个研讨会也要先问你是什么样的文凭,或者有怎样的高大上头衔。否则,就不认账。于是,有的人尽管成果颇丰、贡献很大,就是因为没有高学历、没有所谓的著作,也不能成为院士、教授。有的甚至在国外已经获得认可,成为发达国家的外籍院士,也不能成为本国院士。

  也正因为如此,饶宗颐先生的经历,就更显得弥足珍贵,更值得深刻反思。治学的关键在治,而不是炫。有文凭、有水平、有成果,当然是治学,而且是很好的治学。没有文凭,也有水平、有成果,岂非更好的治学。而且是不需要任何炫耀、任何张扬的治学。

  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显然,饶宗颐先生把三重境界全部经历和达到了,并成为了“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可谓达到了治学的最高境界。

  虽然饶宗颐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在治学方面的执着和坚韧,特别是以没有正规学院经历的身份,留下了可以永远学习的精神财富。特别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文凭、职称、学院经历等可以转化成治学成果,但绝不是用来炫的,而是用来治的。只有具备良好的治学态度,文凭、职称、学院经历等,才能产生良好的治学成果,成为真正的大学问家、时代名家,才能成为“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

  文/谭浩俊

来源:红网

作者:谭浩俊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2/11/455435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