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把展品当“床”,敬畏感何在?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夏熊飞 2018-03-05 00:05:39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有游客在参观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时,看到一名男子躺在馆内一块玉石上,并拍下照片私信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博。随后,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博将该男子的行为发出来,提醒游客要注意文明观展。(3月4日《北京青年报》)

  也许,该男子是想充当一回“不文明时代”的“文物”,所以不惜“以身试法”“一躺成名”。事实上,他也达到了“受人鄙夷”的目的。然而,此类行为终究有违公共道德,而遏制的关键,在于提升参观人群对博物馆的敬畏感。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它以独特的青铜文化闻名于世。它的发现,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男子身下的玉石虽非文物,可也是体现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展品。敢问,躺在历史的巨轮之上,有多少人能感到“安稳”?恐怕,感到安稳的,也都是些对历史缺乏敬畏感之人。

  试想,若是将“玉石”换成学校课堂的讲座、古寺道观的祭台、人民大会堂的会议桌,又有多少人敢“目中无人”“一躺了之”?博物馆虽是人人皆可参观的公共场所,可我们对博物馆的态度,体现的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对历史文化的尊敬,且这份尊敬应不亚于“庙堂”。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在于激发人们对博物馆的敬畏感。

  有不少人认为,推出黑名单制度是一类有效的方法。可也得看到,若全面推广,技术成本不容小窥。何况,实名能治标,却不一定治本。毕竟,博物馆中,大声喧哗、垃圾乱丢、拍照闪光等大多数不文明行为,都是在无意识发生的,有意识的肆意妄为也只少数。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大多数人的不文明言行。

  提升敬畏感,需要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还原和去娱乐化的宣传手段,只有深入挖掘出民众对历史文化的尊崇感,才能让不文明现象,慢慢消失。《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祭天。”古人在办重要的事务之前,都需要沐浴更衣以示尊敬。到博物馆参观虽然不是特别重要的活动,但也需要具备与博物馆相似的基本礼仪。

  通过外化的氛围,塑造参观博物馆的礼仪氛围,用严格的自律准则,令大部分人从礼仪学习中,感悟何种行为属于不文明的,且何种行为需要纠正。并在文化产品的渲染下,一步步增强参观者对展品的了解,让敬畏心慢慢出现,不文明也就慢慢消失了。

  文/严奇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3/05/456749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