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男女交往,仅限友情;超出友情,浪费感情,害人害己。你有什么能力给TA幸福!你有什么资本为TA承诺!”近日,河南汝阳县某高中防早恋的电子屏播标语引发网友热议。(3月19日《大河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对“防早恋标语”的良苦用心能够体谅。高考作为一种教育分层乃至社会分层的手段,直接关系到学生们的命运;教育竞争是激烈甚至残酷的,一旦因为早恋影响学习,难免得不偿失。“防早恋标语”虽然没有原罪,却没有做到“有话好好说”;难以说服学生们,更难以得到他们的认同。
从“男女授受不亲”到交往行为褪去污名化,只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学会和异性相处既是正常的心理需要,也是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一些学校对早恋过度紧张和焦虑,对早恋污名化、边缘化,就是希望“杀鸡吓猴”,希望学生们集中精力参与到教育竞争中,不能心有旁骛。
“防早恋标语”的要义,简而言之就是“你凭什么早恋”?对于来自“小地方”、缺乏财富积累和社会资本的普通人来说,只有通过读书来寻找一种人生突破的可能性,才能让个人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只有通过读书打破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的宿命,提升自己的身价,才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更好地满足自己也满足恋爱对象的欲望。
一些学校对早恋采取封闭性、排斥性的态度,由来已久。向上的社会流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为了在未来拥有一条光明大道,老师们和家长们都在不断激励和鞭策学生们。不论是电视,还是网络游戏,抑或早恋,一切有可能影响学习成绩的事情,都会遭遇形形色色的污名化。为了规避风险,习惯了功利的他们宁愿从一开始就断定这些事情是有害的;以偏概全的“防早恋标语”,显然难以打动学生们。
早恋说到底是一种后天的文化建构,是一种人为的标签。一个对自己的教育和引导能力有信心的成年人,不会风声鹤唳地“早恋恐慌”。即使是为了学生们好,也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而不能指望通过居高临下的、盛气凌人的标语来立竿见影地预防学生们早恋。帮助学生们正确看待青春期的情感关系,帮助他们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学会在这个世界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教师们大有可为。
同样的行动目标,在身段上更柔软一些、在方法上更精细一些,往往更能奏效。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即使高中生“早恋”了,也不能将他们视为异类,而是要打开他们的心结;只有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做到“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
文/杨朝清
来源:红网
作者:杨朝清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