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全)
在年首的时候回望历史确实很有现实意义。读余艳的新作《守望初心》,我的第一个感受是余艳的采访确实非常深入,很艰苦,也很细致;第二个感受是她选择的这些人物的故事确实都有传奇性,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特别集中;第三个方面,余艳运用桑植民歌,包括桑植和湖南方言,是很自然的,也很自如,这也是这部作品很鲜明的一个特色,第四个方面,余艳也写出了这批红嫂,这批守望红军的红嫂她们的初心,她们的信念,历经万水千山,岁月沧桑初心不改,真心不变,那种真金般信念的力量。余艳作为一个湘妹子,写湘妹子这个系列有自己的长处,也是其创作迄今为止很突出的一个成绩。
写湘妹子的作品很多,如写当年湖南儿女下云南去种植橡胶的红色记忆(有薛媛媛的《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有写湘妹子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八千湘女上天山》。
余艳的书写具有自己的特色。像《守望初心》这本书里面写到老红军殷成福,她守候的就是归来人,就是希望能够守候到回来的孙子儿女,最后也没有能看到。第二个是阿香戴桂香,这个阿香从 26 岁起为丈夫守灵、守墓。这让人想起江西有一个作家卜谷写了一部《为毛泽覃守灵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红军留下的江西女人,而余艳写的也是红军留下的女人,但是湖南女人,换了一个地域写红嫂,这是余艳突出的贡献。戴桂香一辈子就是守着丈夫的墓哪都不去,佘芝姑这样一个角色,15 年在深山里面种军粮,最后积累了三万八千斤的包谷,两千四百斤的腊肉。这些都让人看到了坚定守候的力量,这与主题也很契合,确实都是在守望,守候自己的初心。
另外我觉得余艳写湘妹子,作为一个湘妹子写湘妹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写出了战争中的女人,战火中的女人,写出了战争与女人命运的关联,有一种强烈的带入感,她是怀着同情心来写女性的,在《板仓绝唱》里把自己设想成杨开慧,那么她在《守望初心》里写良艮这样一个女人,守候了二十几年,最后丈夫回来了,带着别的女人回来了。你看这个女人见到丈夫的时候那一面,我觉得作家的描写是非常到位的:得知丈夫又结婚了,她说“活着就好,活着就好”。丈夫跟她解释说我原来也不想再结婚的,是因为听说敌人把村民都杀了,抗战胜利后贺龙牵的线才和李宁同志结的婚。你看女人怎么说?——“同志配同志,好,最好”。最后,丈夫借组织之名要把她最珍爱的财富——一双儿女都带走,这个时候她才给了丈夫一点点恨的眼色。我认为像这种书写完全是作家代入式的写作,把自己设想成了笔下的主角、笔下的人物,展开想象。我觉得这是余艳这本书很鲜明的另一个特色。
作者简介:李朝全,生于福建仙游,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历史学学士。现任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被中宣部评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著有理论专著《文艺创作与国家形象》《非虚构文学论》,报告文学《国家书房》《梦想照亮生活》《少年英雄》《春风化雨》《震后灾区纪行》《你也可以这么好》,传记《世纪知交——巴金与冰心》《徐光宪的故事》等,校订古籍《明心宝鉴》等。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庄重文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抗震救灾特别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来源:红网
作者:李朝全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