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一篇题为《宗庆后报猛料:施一公请辞清华副校长是还不起房贷》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文章开头便称施一公去西湖大学是因为清华给的薪水不足以维持生活,清华给施一公年薪48万,而除了房贷施一公光两个小孩上学一年就60万。
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载后,有媒体向施一公本人进行了核实,施一公否认曾出此言,娃哈哈集团也发微博澄清,称该文所言不实。
谣言已经澄清,各方媒体也已经对造谣的行为进行了批判,事件到此为止。然而,笔者却在这起事件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在澎湃新闻转载的一篇光明网对于此事的评论下面,出人意料的,最热的、点赞数最高的前三条留言分别为“可是房贷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生负担”“可是房贷确实很沉重”“low,但low得真实”(光明网评论中批评该文逻辑很low)。而在“新京报评论”对于此事的评论下面,也有类似的留言。似乎在这起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相对于文章内容的真假,更在意其中提及的房贷和教师待遇等问题,颇有些“只谈利益,不看真假”的意味。
对于新闻中的一起事件或者一种观点给出自己的想法是每个人的权利,当然,每个人也完全可以从自己关心的方面出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进行评价,只要是合法的言论,别人无权干涉。但是在这起新闻中,表达认同无疑是不妥的。
这是一篇十足的造谣文章,而且还造得十分露骨和大胆,相信作者也知道此言论一出必然很快会被澄清,但是他还是发了出来。因为这样的文章吸流量,传得快,即便存活时间不长也能被很多人看到。如果是出于经济的目的,无疑这样的文章赚足了流量;如果是出于观点表达的目的,造谣吸引来的流量也可以使得原来可能不会被认可的观点大量为人所知。无论如何,作者总可以达到一部分目的,这就是这类言辞激烈、造谣生事的文章生生不息的原因。
有人认为,他说的也有事实啊,我认可的是他揭露社会问题的那部分,为什么不行?社会问题的揭露有无数种途径,无论哪一种途径,造谣都不是必要条件。而且在现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想找到揭露社会问题的文章并不难,为什么偏偏要来支持这类居心叵测的文章?
所以我认为,对于此类文章,我们应该更加坚决一点,基本的是非不容挑战。如果仅仅因为其中提到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此类文章的厌恶,并给予一定程度的宽容与支持,造谣者和其他一些围观作者就会得到暗示与鼓励,这样的文章还是有市场的嘛!于是继续“笔耕不辍”,社会的舆论环境就会变得乌烟瘴气。
面对造谣文章,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首先都应该是一名坚定的反对者和抨击者,其次才是一名自由表达的旁观者。无论文章提出了什么深刻的社会问题,只要造谣,就是一种欺骗,就是一种对公众的愚弄。造谣没有一丝正义可言,我们要坚决地表达自己的态度,造谣是没有理由的,不能给造谣者一丝宽容!
文/王安宁
来源:红网
作者:王安宁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