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后来的我们》遭恶意退票,到底伤害了谁

来源:红网 作者:谢孟昆 编辑:田德政 2018-04-30 00:07:41
时刻新闻
—分享—

  4月28日,影片《后来的我们》在中国各大影院上映。但是在上映首日的晚上,该影片出现了大量退票的情况,据相关数据人士透露,首映日当晚的退票总额应该在1500~2000万之间。(4月29日《壹娱观察》)

  本来观影退票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毕竟突发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全国范围内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电影首映日当晚退票,不禁让人思考,这到底是纯属巧合还是有人故意操作?《壹娱观察》报道中提及了影城经理对于这次事件的看法:某些售票软件前期通过购票房锁场使得院线和影院方加大排片,随后又在上映前退票,使得影院方遭受损失。同时猫眼平台也发表了声明:猫眼平台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这种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也绝不姑息和纵容此类事件。并且于4月29日暂时关闭了退票功能。

  可是,大规模退票受到伤害的仅仅是影院方吗?不然。在我看来,这种非正常的退票行为伤害的不仅是影院方,更多的是消费者。

  有不少人会存在购买电影票之后因为某些原因而退票的经历。某些购票软件会支持全额退票:全额退票是基于消费者与售票方相互信任的机制上建立起来的,并且由第三方软件作为担保。而这个信任机制,就是相关购票规定。规定信任机制一方面给了售票方重新发票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消费者尽可能低的受到损失。在这种合情合理的消费行为中进行退票,消费者、售票方都不会受到伤害。

  但是一旦打破了这种信任机制,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以《后来的我们》为例,恶意进行不正当购票行为,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是影院,也就是售票方。影院面对巨大的商业损失:影片放映前有很大难度将影票按照计划发售,进而会损失一场电影的票房。

  如之前的《战狼2》被偷票房事件,也是信任机制的一次崩坍,不过这次违反机制的的是售票方。信任机制被破坏导致的连锁反应便是社会舆论,大规模的退票、或者偷票行为会被舆论认为是影片方为抢占影片的排片而进行的恶意行为。《战狼2》被偷票房事件一经曝光,社会舆论十分强烈,此时的退票的不利影响不仅仅停留在了影院层面,开始向电影本身与部分消费者方向蔓延。

  电影排片的恶性竞争会让部分消费者无法在合适的时间看到自己想要看的电影,而被曝光后的电影会因社会舆论而使得名声一落千丈,无法顺利地进行宣传与播放。每个社会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底线,恶性竞争的电影会因触碰到消费者利益而被反感厌恶,电影本身受到的伤害会更加大。

  当社会舆论兴起的时候,作为“担保人”的第三方售票软件会被“莫名其妙”的推到风口浪尖。消费者购票、售票方卖票都是通过“担保人”这一环节,面对受伤害的电影、与部分消费者,“担保人”的责任就体现了。第三方软件为了保证“担保人”这三个字的招牌,会对当前的现象做出解释,迅速地做出解决方案:实名认证购票、关闭退票系统、收取部分退票服务费等。此时,无论第三方的售票软件做出如何调整,都已经对消费者与售票方的信任机制做出了破坏,变换了其规则,接下来受到伤害的便是大部分消费者了。

  第三方售票软件做出的调整使得消费者无法使用自已原本的权力,甚至还要为恶性消费买单。消费者最终成为了恶性退票的最终受害者。在违反信任机制下的消费都是不理性的,恶性退票不仅没有使得始作俑者达到目的,更不知不觉的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偿失。当今我国的各项文艺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只有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引导,才能使得更加优秀的作品出现,来满足精神文明需求。诸如恶性退票的行为都是属于破坏价值引导的行为,只有坚决抵制,才能避免伤害。

  文/谢孟昆

来源:红网

作者:谢孟昆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4/30/461620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