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卖米》中的农民悲剧

来源:红网 作者:肖郎平 编辑:王俞 2018-05-30 23:01:56
时刻新闻
—分享—

  《卖米》一文突然蹿红,我留意了一下,转发者基本是出身农民家庭。是啊,只有农民家庭出身的人,才能体会那种想要多争取几毛都不能够的近乎绝望的艰辛;作者,那位湖南妹子,来不及躲在被窝哭就累得睡着了,没有时间哭的悲凉,只有在底层挣扎过的人才懂。

  一位文友是这样点评的,“极端性格的家庭,出极端不幸的命运。……这个倔犟的母亲和父亲,命运好不了,挑几里路担子出去卖米,一块零八到顶了,也不看看形势,犟到一块零五都卖不出去。家族的衰败,就是从各种倔犟不走运瞎耗精力开始。身在底层,有时候确实没有资格任性。适当顺应社会,消磨自己的性子,也是无奈。当然,非要自我一点,也没人拦你那就多吃点苦头吧。路自己选,命自己担。”

  从理性的层面来说,我不能否认,他说得有道理。是啊,一百多斤米,多五分也罢,多三分也罢,只不过是几毛钱而已。为什么要和米贩子倔强,忍受卖不出去又被迫挑回家的折磨呢?

  但是,我难以接受这种理性。不仅因为我出身农民家庭怀着天然的悲悯之情,而是我明白农民深层次的悲剧在哪。我更喜欢看这位兄台叫板超级富豪的酣畅淋漓,而不是理性解剖一个让人愁肠百结的苦难故事。

  悲剧在哪?米贩子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分散的农民,根本无法和米贩子抗衡,没有丝毫的议价能力。

  米贩子开始肯出一块零八分的价格,为什么到集市散场,母亲绝望得让步了,恳求米贩子用一块零五分的价格收购也被拒绝了?这是一种无情的惩罚。米贩子必须这样做,他们知道,这种惩罚会让农民再也不敢要价。

  如果要推翻米贩子的价格垄断机制,拒绝米贩子随心所欲的惩罚大棒,怎么办?分散的农民必须团结起来,必须有合作社或者销售联盟之类的团体。然而,农民即使明白这个道理,也很难克服小农意识的天然缺陷。

  明白这个道理,就能读懂近代中国革命的逻辑,明白农民的命运是如何在改革漩涡中身不由己地翻滚。在收获市场化的好处时,被集体解散的农民同时失去了组织,重新回到在市场的旷野中孤零零战斗的状态。

  然而,幸运的是,农民迎来了乡村振兴的新机遇,这是一场由上而下的变革,是对改革在农产品定价机制上长期牺牲农民利益的救赎。共同富裕的政治承诺,终于对农民这个最大的群体,开始了制度性的兑现。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是哭还是笑。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梦想。但愿,于今之后,千年百年,这世上,永别农民无钱可用的苦难,再无没有时间哭的悲凉。

  文/肖郎平

来源:红网

作者:肖郎平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5/30/464199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