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朋友们谈论,现在各家孩子这么少,虽然放开二胎了,家庭人员结构大体上也是“倒三角”,以后等我们老了,指望孩子照顾恐怕很难,就算他们有心,压力也太大,所以不是靠自己就是靠政府、靠社会;一旦生活不能自理,就得购买养老服务,可是理想的养老资源现在已经供不应求,老人一天比一天多,想想就让人不放心。也有人乐观地认为,将来一家一个机器人就不怕了。可惜现在机器人保姆并没有普及,而我们每一天都在变老。
最近有一则报道,说杭州人杜应征给89岁的母亲画了很多像,都是在深夜完成,因为老太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整夜不睡觉要起来做饭,还把尿壶往饭上倒,60岁的儿子只得整夜陪护。杜应征的生活,其实是许多奉养高龄老人的家庭缩影。老人失能或半失能,身边离不开人,要么居家陪护,子女几乎没有一天得闲;要么进养老院,但条件好的太贵,价格适中的服务又不怎么样。何况这些子女往往年过半百,到了该退休的年纪,有的还得帮儿女带娃,身体再好也只能熬一天算一天。
可见,现在的老人一旦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通常得付出很高的成本才能维持生活尊严,不是花高价购买高端养老服务,就是牺牲家人的个人生活自由。当一个人老了,想过相对正常的生活,环境安静整洁,受到温和有礼的对待,不用看护工脸色,几乎是一种“奢侈”的要求。这正常吗?合理吗?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几年我国在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上的努力有目共睹,各地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探索了多种新型养老服务方式,如“抱团养老”、“互联网+”虚拟养老院、“社区嵌入式”养老院等,但模式再好也只适合一部分人,更不代表运行顺畅。比如“抱团养老”和虚拟养老院就不适于失能老人;而几乎所有的养老模式都面临缺人的问题,“一键呼叫服务”的终端再普及,如果叫不来及时靠谱的服务,又有多大用呢?
当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成为稀缺资源,必然导致社会养老服务成本居高不下;政府对公共事业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扶持力度不够,使之无法满足较普遍的社会需求,那么,以营利为目的的资本养老服务就有了定高价的底气。对许多需要服务的老人及家庭来说,不是靠积蓄就是靠家人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所以,我们“有尊严地老去”的门槛有多高,取决于养老事业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缺钱和缺人的问题。
“钱”的问题分两块,一边是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政策和经济扶持,一边是通过政策、金融和市场创新提高居民自身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关于后者,现在养老保险和相关福利制度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正在推进,税延型等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也在发展,一些地方还尝试过“以房养老”“消费换养老”等市场化养老服务支付方案。居民对养老服务的购买力上升了,这块消费支出流向哪里呢?如果养老服务市场的供给侧不变,得利的还是少数“高端”机构,唯有政府帮扶,确保平价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
解决“人”的问题,唯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养老护理相关专业的吸引力,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保障,逐渐改变这一群体“流动率高、劳动强度高,工资收入低、社会地位低、服务水平低”的现状,吸引并留住人才,支撑起越来越庞大的养老服务产业。
关于养老,展望未来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低估眼前的现实困境。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有接近4000万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失智老人,社会对老年人的抚养负担正在不断加重。今天面临的服务总量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专业护理人才不足等问题,若不加快解决,很可能就会加快堆积。想你我老去之日,有谁会说“只求活着足矣”?有尊严地老去,不该成为人的奢望,或许也不能仅仅寄望于机器管家的美好愿景。
文/吴云青
来源:红网
作者:吴云青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