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家天文 发布的一张“带菜看FAST的小朋友”照片突然火了。有人批评说,拿“天眼”当锅是小学生的无知。在原微博的下方,为了避免大家误会,照片的拍摄者做出回应:菜是拿来准备喂蜗牛的,恰好孩子们拿着菜参观了一下天眼模型,作为工作人员,对南总工程师怀有崇高敬意,请大家不要误会。此后,面对网友的关心,@中科院之声 就此辟谣并趁机科普了一下这口“锅”的正确用法。(7月14日人民网)
可亲可敬,南总工程师带领研发的FAST得到了普遍的尊重和严肃的保护。在国家科技攻坚实力增进之后,社会的科学感性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不可忽视,自FAST诞生之日始,这台500米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就以其中国传统炊具大锅的造型为人们津津乐道。应该说,精密高妙的科学技术要落入凡间,就要扎根科学家与各阶层人士之间,孤芳自赏、过惜羽毛都恐非科技进步、科普发展的良策。
特别是少年科普领域,对此类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过于苛责、过度解读,既无必要,也不合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最大的窗户,符合少年儿童认知规律的科普简化、软化,不仅不会消解和淡化科技深度,相反,会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如饥似渴的钻研渠道。在科技认知入门之时,动辄要求孩子们达到成人乃至专家领会标准,显然缺少了一份育人的关照情怀和科技理性,甚至有悖知识内化规律。
可以看到,我国科普教育事业的层级分布和覆盖面积目前仍旧供求失衡。譬如,一部50余年历史的《十万个为什么》出版6个版本,行销1亿册,占据少年科普的一席重地,而其余的科技实践、科普读物等却稍显力有不逮。小学生寓教于乐地参观FAST模型、喂养蜗牛,是科普常态化的一个进步缩影,理应给予宽广的成长空间,使之逐步渗透到科普事业的代际建构中。厚重的科技积淀需要全民孕育,而非“精神过敏”式的科普挑刺。
他山之石是,在西方科普教育发达国家,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实施的科普计划注重融通科研机构与学校教育,搭建科技趣味性与多样化平台使中小学生多维度接触现代科技,播种下信仰科技的种子,每年科技馆入馆数多达1.35亿观众,在人均科技接受面上比较到位。可以说,国家科技实力需要软硬两手抓,假若我国科普群众基础长期薄弱、文化心理未臻完善,则此类过度解读亦难销声匿迹。寓教于乐作为科普的可行之路、应有之义,是扭转社会科普观念和科普理性的一大手段。我们相信,在拿菜参观FAST的质疑之后,少年科普不会黯然失色,而会在经受拷问后更具生机和活力。
文/刘浩田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浩田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