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岂止是“洒扫”,劳动教育关乎做人

来源:红网 作者:程振伟 编辑:张瑜 实习生 邓琛 2018-07-19 20:33:27
时刻新闻
—分享—

  浙江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少工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氛围。

  暑假到了,不少家长忙着给孩子报班补课,可知最该补的课其实是劳动课。相关部门以文件形式明确,“洗衣扫地整理房间 要成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其实也间接说明了过去劳动教育课已被落了很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调查发现,当下能够做到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足半数,而喜欢劳动、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仅占两成。自我服务性劳动,指的是生活自理,一个学生连生活自理都不行,真是应了古语所说的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而劳动缺乏所带来的问题,远比“生活不能自理”严峻的多。

  劳动使人充分全面发展,脱离劳动使人异化。之前有媒体报道,有学校大扫除,很多家长怕孩子累着,在自己孩子值日那天主动到校帮自己的孩子值日。在学校教育安排中,学生值日和语数一样是必修课,有其自身教育培养价值目标。可家长把溺爱之心移植到了校园,变相给孩子传输“劳动可轻贱”的观念,客观上是害了孩子。近两年来,社会上出现的“穷人家的‘富二代’”现象让人忧虑,“穷”有时不仅是经济条件意义上的,也包括教育理念上的“缺乏偏差”。不让孩子自理生活、不给孩子通过劳动接受精神洗礼的环境条件,只会把孩子培养成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穷人”。

  生活即教育,劳动是生活的最大内涵,缺少劳动的教育是畸形的,劳动缺席的成长是不完整的。古人在孩童启蒙教育中注重“洒扫、应对、进退”。这是生活的教育、人格的启蒙,青少年成长中缺了它,很容易养成“不知稼穑”好逸恶劳的观念和习惯,做人的基本观念都出问题了,何谈对国家社会有作用和贡献?

  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优势在于,能培养有家国情怀的人,而家国情怀是从知道民情体恤民情开始的,也就是能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能尊重劳动自觉劳动追求利他价值。古人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就是民生民情,不能对劳动人民有感情有理解,是很难形成正确价值观、义利观的。而现在很多孩子生长在城市里,他们接触庄稼农作物的机会已经很少,吃饭不知其何以来,饮水不知思源,唯有劳动教育能让他们学会更好地感恩,让他们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如此劳动教育恐怕不仅是洗衣扫地整理房间,还要让他们走进大自然,深入农村田野,真切感受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受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错误理念的影响,人们很容易把读书和劳动对立。读书除了要长知识能力,还要学会做人的道理。人在劳动中站起身走出丛林,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人类文明,文明越向前离劳动越远,不仅是忘本,更会使人异化。生活即教育,劳动也是教育,不仅是技能层面的提升,更是做人方面的升华。学校与家庭社会携起手来共推劳动教育,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内容,成为国民教育不可缺少内容,这是教育真谛的回归,把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补上,才能真正迎来人的充分全面发展,人才无愧大写的“人”字。

    文/程振伟

来源:红网

作者:程振伟

编辑:张瑜 实习生 邓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7/19/468421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