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将于2018至2020年间,面向社会公开招募1万名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首批讲学教师于2018年秋季到位。据悉,讲学教师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鼓励考核合格的连续讲学。(7月21日《人民日报》)
城乡差距的问题可谓是我国全民关注的社会民生大问题。而教育作为国内重要的阶层跨越阶梯,更是聚光灯下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中,支教政策不得不提。经过党和国家的大力宣传,下乡支教已然成为教师职称评估的重要考核条件。但也有少部分城市教师,为了职称评选,即便不情愿,也不得不下乡支教。而相应的考核不严,导致了部分支教老师对于教学工作的敷衍:一两天之内上完主课便不再回学校;只顾签到完成便不再回到课堂,以至于支教结束后都不清楚班里有多少学生……
新计划的出台是支教政策的延续,如果实施得当,相信将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出不可比拟的力量。然而,好经也怕歪嘴和尚,如果教师的责任心不在岗,那么新计划充其量是将支教教师由半派遣在岗教师变为了退休教师的自愿招募,教师的敬业态度仍然存疑。
此外,该计划招募的是优秀退休教职工,这些教师可能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也很可能远离教学一线工作多年,难以了解与接触到前沿的教学咨询与理念。而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过大的问题也不能忽略。俗话说代沟问题是“三年一小沟,五年一大沟”,虽说可能有夸张成分,但也从某些方面反映出了年龄差距带来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并且,所有支教政策的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支教教师只在支教地工作短短几个学年,难以对支教地教育水平提升产生长远的影响。
那么造成城乡教育差距逐步拉大的症结究竟在哪里?究其根本,还是经济条件决定上层建筑——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不行。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其中着重提到了要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与保障:“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意见》中明确提及“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这对于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而言,可谓是跨出了革新的一步。但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而言,乡村教师每月大概三四千的“死工资”全然抵不上自己务工的收入——在某些程度上,这也助长了“读书无用论”的抬头。而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的拉大——父母的“缺位”以及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与不配合,导致了家庭教育这一根本的教育环境缺失,使得老师对于学生教育也鞭长莫及。
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不应只依靠支教的志愿者来解一时的“燃眉之急”,而是要放眼基层,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大培育优秀乡村教师的力度,从长远出发,保障乡村教师的利益——至少需要让他们从自身的工作中得到更多的认同感。同时,此次“银龄讲学计划”也可以尝试通过这批优秀的退休教师在当地推动乡村教师培训,培育一批致力于乡村教育的优秀中青年教师,长远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对于实行已久的支教政策,则应该查漏补缺,严格支教期间考核,不要让乡村教师因支教而寒心。
“教育是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重视教育,重视教育的区域平衡发展,就是注重国家未来的发展。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青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如何更好地培育栋梁之才,是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讨论的问题。
文/杨璐
来源:红网
作者:杨璐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