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依赖痕迹,多依赖群众

来源:红网 作者:汪东旭 编辑:王俞 2018-07-27 23:06:41
时刻新闻
—分享—

  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据《半月谈》杂志报道,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反映,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日常工作中,他们不得不过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举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7月27日《北京青年报》)

  分解责任、推动落实、强化监督,“痕迹化”管理方式必不可少。呈现一项工作的推进情况,自说自话肯定不行,还需要相对客观的载体。因此,在许多地方,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呈现工作在各个阶段的开展情况,确保责任层层分解落实,这已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通过工作留痕,上级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工作中做了什么,使得虚化的内容更加具体,既为上级监督检查提供了依据,也为下级干事创业提供了证明。

  但是,工作留痕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过多过滥、过度依赖,就背离了留痕的初衷,甚至沦为一种形式主义,滋生欺上瞒下的工作作风。试想,检查脱贫攻坚的效果,不去看群众增收了多少、生活条件是否改善、群众口碑好坏,却把主要的目光停留在文字材料的完整、丰富上,甚至以痕迹来评判工作得失,显然已经是本末倒置。

  过度追求工作留痕,也会遭到群众的反感,透支有关部门的公信力。的确,开展群众工作,本身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群众的琐事难事。但是,下村时要求群众配合自己“摆拍”,走访慰问时提一些无关痛痒的“你家几口人”“种了几亩地”“有什么困难”之类的问题便匆匆离去,则会让人感受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要实实在在,但因了要处处留痕的原因,就变得更加功利性了。

  工作留痕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如果因为过度留痕,造成办公用品浪费、挤占干部真抓实干的时间和精力、灼伤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那么,这样的留痕就显得“用力过猛”。因此,一方面,需要对痕迹化管理进行“瘦身”,厘清什么工作需要留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留痕,在留痕过程中,要注意分寸的把握,避免伤害群众感情。另一方面,还要大力营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经常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到群众身边掌握最直接的信息,了解最真实的评价,进而反过来对痕迹材料进行综合评判。如此,才能确保工作留痕在规范合理的轨道上运行。

  文/汪东旭

来源:红网

作者:汪东旭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7/27/469219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