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理解,与城市相比而言,农村的殡葬改革无疑会困阻重重,这不仅是因为在思想观念上没有达成共识,而且还因为在实践层面也没有完全进入到一个有序、完备的良性循环,故而采取简单过激的做法推进殡葬改革必然要不得,也行不通。近日,针对部分县乡在推进殡葬改革过程中出现简单过激做法并造成不良影响,江西省要求全省殡葬改革既要积极稳步推进,又要坚决防止“一刀切”“运动式”的倾向,对简单过激做法进行制止和纠偏。
实际上,殡葬改革不是一场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最大“公约数”的寻求,是需要耐心和途径的,达成思想的共识,就是首要因素。在中国,农村改革的难点历来都在思想上,殡葬改革也是如此。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是农村延续多年的思想惯性,能做到移风易俗者,确实不易并值得称道,因为殡葬改革先行者能够得放下观念情结,能够“牺牲”自己而为子孙后代“让位”谋福,从这个层面上说,他们在思想观念层面无疑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让步的。实际上,在有些地区同样稳步推进过殡葬改革,地方百姓也非常配合,其根本原因就是双方达成了思想共识,因此阻力也就非常之小,而这恰巧说明做好思想沟通、形成观念共识的重要性。
除了有效沟通外,还需要为老百姓翻开“账本”算好账。从目前推行的改革措施来看,经济账本、时间账本、资源环境账本是必需要翻给广大农村百姓看的。殡葬改革的成本能够节约多少?殡葬改革所节约的时间成本、棺木成本、土地资源环境成本,又能节约多少?这些“账本”都需要主动翻开账本算清楚。道理很简单,能让民众切身感受到从简、就俭的殡葬改革实惠,百姓方能做出更好的衡量和抉择,才能既能保住各方的“面子”,又能留住殡葬改革的“里子”。因此,推行殡葬改革移风易俗就必须把这些“账本”主动翻开来,为百姓讲明白来,为百姓算好账,才能更有说服力,有信服力。
同样,推行殡葬改革要善于从传统思想上改“凿冰”为“融冰”。实际上,我国殡葬改革早在1985年就有相关规定,从中央到省级,再到地方,之后三十余年都有推动殡葬改革的法规和依据,因此从法理依据上来讲并不缺乏,而缺乏的是民意思想基础。显然,任何改革,从来都是从“破冰”开始,因此殡葬改革需要在充分了解和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勇于且善于“破冰”,不应采取“一刀切”“运动式”的方法“凿冰”,而是应当拿出更多的智慧和耐心来“融冰”,才能真正化解蒙在百姓思想观念之上的“寒冰”。也只有这样,才能既为社会划定一个统一、公平、公正对待“红线”,又能从思想上获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显然,推行殡葬改革移风易俗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以“零和博弈”思维来对待殡葬改革,而是既要尊重民意更要懂得民心。与此同时,殡葬改革一方面要在“破旧”下功夫,另一方面则要从“立新”做功课,需要经济手段的补充,需要制度措施的“补位”,还需要综合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效应,才能让殡葬改革政策真正成为“你情我愿”的良性互动,真正引领广大民众走上文明生活的新时代。
(作者戴庆锋 系南昌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
来源:红网
作者:戴庆锋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