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什么“七夕”失去了主场优势?

来源:红网 作者:张媛美 编辑:田德政 2018-08-17 23:32:29
时刻新闻
—分享—

  又是一年“七夕”到了,这个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被视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但是观察之后却不难发现,历史悠久、土生土长的“七夕”却拼不过远渡重洋的“情人节”,其热闹程度和民众参与度都有所不足,“七夕”怎么就失去了自己的主场优势呢?

  首先是因为商家目的性炒作和群众的跟风消费。其实回想一下不难发现,情人节也是在近十几年内才被国人们所熟知的。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在温饱之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舶来品的“情人节”刚好满足了人们空白的需求状态,既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也符合商家的经济效益,恰逢其时,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因为当时推崇舶来品的社会环境,“七夕”难免就缺乏了竞争力,并在后来的“市场竞争”中落后一步了。

  另外也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国人向来是含蓄内敛的,多是“欲语还休”;而西方文化却是热烈奔放,直抒胸臆。“情人节”赋予了人们一个沟通和表白的机会,让很多在平时羞于出口的爱意得到纾解和自由,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获得感,这对于情感表达大多是内敛木讷的国人来说,颇具意义。

  还有一点是关于时间成本的问题。情人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巧克力鲜花和表白。七夕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穿针或者抓蜘蛛乞巧、拜织女祈福、做巧果吃。情人节只需要有鲜花和巧克力就能互送衷肠,“七夕”则需要穿针引线、抓蜘蛛找盒子、和面生火蒸果子。当然是“七夕”内涵和形式更加丰富,但是在生活节奏紧张的当代社会,让我们向老祖宗一样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过节是不太可能的。

  总有一些“有识之士”数落年轻人数典忘宗,崇洋媚外,对“洋节”追捧,对传统节日遗忘。却少有人追因思变。事实上,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传承千年,更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面对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我们不应该盲目抵制,而应该汲取外来文化的优势,多考虑提升自身文化的潜在内驱力,重新构建更加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的崭新的民族文化内涵。

  传承,融合,创新,发展。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兴盛,“七夕”不仅要找回主场优势,更要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文/张媛美

来源:红网

作者:张媛美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8/17/470888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