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日前,北京、广东、重庆等地的家长反映,学校推荐给中小学生使用的不少作业APP,都内含网络游戏,甚至不乏付费游戏和涉黄游戏。有法律专家认为,这种在中小学生学习平台上利用网游敛财的做法,已经触碰了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10月20日中国新闻网)
伴随着电子产品使用的低龄化,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也在悄然趋于信息化、网络化,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也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作业App”就是信息化教学、网络化教学的改革催生出来的产品。老师在App平台上布置作业,学生在APP平台上完成作业,这种便利的做法同时跳过了不少诸如印刷卷子、发作业、收作业的中间环节,同时节省了老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因此得到了不少学校的青睐。
不过,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而任何一个市场恐怕都存在良莠不齐的产品。在一大批作业APP如雨后春笋般顺势涌现的过程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自然不会放过这块蛋糕,在私利驱使下,在设计App时便在其中“夹带”了“私货”——付费网游,从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不过,我们必须要看到,作业APP乱象的产生,责任主体一定是多元的。从App的设计、上线、推广到取得学校和教师的认可,再到被指定给学生使用,直至被家长发现其中的猫腻,这是一个涉及产品厂商、监管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和家庭等多个主体的长长的链条。这条链条上,哪怕有一个环节把守到位——譬如,监管部门在APP试运行时就能对其进行严查、学校和教师在APP推广时能有一双火眼金睛、家长们在早期就做好对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时的监督工作——其实都可以成功阻止此类App与学生接触。遗憾的是,这些充斥着游戏和色情的作业App,最终还是通过这条长长的审查链,俘获了学生们还不成熟的头脑和心灵,背后的层层漏洞,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因为在这件事情上,很多人都没有做好自己应尽的工作。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样一条审查链的存在,我们自然就找到了解决作业APP乱象的直接方法——各方主体都要明确自己在这条审查链上的责任:从源头上,相关企业必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同时相关部门要对学习类APP厂商的资质要进行审查;对于那些掺杂“私货”的漏网之鱼,学校和老师在向学生推荐使用之前,一定要把好关;家长也要及时关注孩子们的作业情况,利用监护人的便利条件,为孩子们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然而,仅仅做到这些,只能说是做到了“治标”。通过加大监管力度,我们用“堵”的方法,让学生们接触不到学习类App上的网络游戏,但网游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依然是存在的;与其在出现问题后用“堵”的方法,隔断接触,何不用“疏”的方法,因势利导,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意识到,学习所产生的现实生活乐趣,要远远高于打游戏所产生的虚拟世界乐趣。比起想方设法的监管,后者其实才是治本之策。
笔者曾在厦门某初中担任政治学科实习教师,在一次备课时,笔者使用了动画效果更为精彩的focusky课件取代了传统的ppt课件,而这引发了十分良好的课堂效果,增强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因一点形式的改变而极大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喜的是,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甚至还激发了学生们对计算机课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利用各种先进的软件技术来从事教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与作业APP同样,这也是利用了如今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所不同的是,一种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诱到了学习之外,引诱到了游戏,另一种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集中到了学习本身。
移动终端、互联网、手机应用软件,这些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关键在于给学生们的呈现内容是什么,教学中的使用方式又是什么。我们既要强监管,解决“呈现内容”的问题,也要改进教学方法,解决“使用方式”的问题。唯有如此,方是“治标”和“治本”兼具。
文/都大伟(厦门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