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式家长》游戏火了,我们能否更理解自己的父母?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云 编辑:田德政 2018-10-22 22:25:17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最近,一个名叫《中国式家长》的国产独立游戏火了,steam游戏平台热销榜第二名,好评率高达88%,连《人民日报》都点名表扬其蕴含的社会价值。一个模拟养成的游戏为何如此火爆?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玩家将扮演一个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孩子,体验从出生到成人的成长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肩负着父母给予的期望,学习、高考、找工作、组建家庭,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达到父母的期望,当孩子成为父母,这个期望可能会继续延续,最终这个目标可能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不少玩家感叹,家里三代终于实现了最初的目标。“每个孩子的出生都伴随着父母的期望”,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浓厚的中国更是如此。

  游戏火爆的背后,在于它深深的现实感。过年要不要收压岁钱、孩子特长成为父母攀比的资本、小卖部里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等等,细节之处无不透露着中国式特点。近年来,国人的不少现象被冠以“中国式”标签,“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合伙人”“中国式关系”“中国式离婚”等等,何谓“中国式家长”?在百度百科上有这样一个词条,给出了它的解释——中国的大部分家长都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而在教育过程中又存在过分溺爱、心灵施暴等特点。

  在游戏中,玩家的任务是完成家长的期望,只要完成了家长的期望,就会有奖励,父母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但当家长的期望越来越高时,玩家需要完成的任务也越来越多,自身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大。所以游戏的难点在于始终都要在自我心理压力和父母满意度之间维持平衡。而这正是现实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痛点。

  在TapTap的评论区里,有人感慨:“我明明把一切都做得很好了,家长却视而不见。”有人抱怨:“父母关心的只是我的成绩和吃饭穿衣,一点都不了解我真正想要什么。”如同一枚硬币有着完全不同的两面。在游戏制作者眼中,这枚硬币的正面是爱,而背面是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在绝大多数的人眼中,没有父母是不爱子女的,只是他们常常用错方式,正如游戏策划人所说“中国家长有很多通病”。

  对于父母来说,现实中没有对父母进行培训的学校和培训机构,没有父母从业资格考试,初为人父人母的他们,面对熊孩子,面对下一代的人生,他们会不知所措,会急躁、焦虑也是在所难免。如今,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虎妈猫爸》《小别离》等反映子女教育问题的影视作品,搬上荧幕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2018年9月16日,智课教育发布《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在全国3000多份调查数据中,显示了中国家长在对孩子的分数、综合能力、性格、价值观、性教育等方面面临的焦虑。可见,“成长的烦恼”不只在于孩子,更在于家长。

  另一方面是一直被等待理解的孩子,小时候,我们是父母手中的宝贝,对父母有着深深的依恋。到了青春期,我们变得叛逆,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有了自己喜欢的东西,父母接近我们时,我们总说他们不懂,当与父母出现分歧,我们总说他们不理解我们,渐渐地,双方的关系变得疏远。可是,当我们抱怨父母不理解我们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是否将我们内心的想法、将我们的喜好与父母分享过。如果没有,试问没有通畅的交流何来理解与尊重?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出现问题,很大的原因在于缺乏交流与沟通。

  或许是中国人不善表达所致,缺乏交流使我们与我们的亲人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如果由于错误的理解产生了错误的行为方式,无疑将会扩大这条鸿沟,成为感情中的裂痕。游戏失败了,可以重启重来,现实中出现裂痕,却很难弥补痊愈,恢复如常。

  多一份沟通,就能多一份理解。这句话很老土,却很受用。游戏宣传中有两句话很打动人,“父母爱我们,总是用错方式;我们爱他们,却不主动拥抱。”“我们花一辈子等待父母理解,父母花一辈子等待我们说谢谢。”缺乏沟通,中国父母只能以他们理解的方式来爱我们;羞于表达,即便爱父母,我们却很难对他们说声谢谢或给他们一个拥抱。陪伴、沟通、理解在任何一段关系和感情中都受用,不要让相互爱的人,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文/陈晓云(山东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云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0/22/475632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