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深圳虐童事件看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界限感

来源:红网 作者:高洁 编辑:田德政 2018-12-25 21:47:1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2月22日,一篇名为《又现虐童视频,跪求转发找到受虐女童并报警》的推文在微信平台上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其中爆料人所发布的虐童视频更是在微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当地公安局介入后的初步调查情况与视频内容基本相符,父亲刘某与母亲陈某的确存在长期殴打女童的恶劣行为,目前相关妇联正对被施暴女孩进行陪护与心理辅导。(12月23日《南方日报》微信公众号)

  网传视频全长共四分钟,集中反映了女童被父母殴打的四个时间段,日期跨度将近有一月。视频中,女童母亲多次出现掌掴,摔打拖拽,用脚蹬踏等施暴行为,女童父亲也存在用扫帚抽打女孩的情况。虽说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之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父母也是孩子成人的第一责任人,但该女童父母的管教行为已经明显超出教育的界限,甚至涉嫌构成虐待罪,那么为什么界限感会成为家庭教育中缺失的一环?

  美国著名反乌托邦小说《The Giver》中描绘了两条“边界”,一条有形——即“和谐社会”的边界:圈限人的行为与思考的边界;一条无形——指设定在每个人身上的职业、角色甚至情感的边界。有形可见,而无形难观。正是因为后者的无形,设定好的角色往往会忽视界限的存在,四处画地为牢,过分关注自己和自身的优劣状态,从而让本该有的界限感渐渐缺失,也让很多人失去了说“不”的能力。

  视频中的受虐女童意外的乖巧,即使受到母亲如此残酷的打骂,她都能很快地站起来,安静地走回座位上坐下,不哭不闹地恢复到乖巧的状态。但我们知道这种情况是反常的,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她至少应该哭泣,甚至身体做出本能格挡的反应,但这都没有,她没有说“不”。令人最为悲伤的不是这对父母恶劣的行为,而是女孩本身的沉默不言,遭受长期侵蚀的无形界限使得女孩竟然需要学会失语来规避更恶劣的施暴,这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悲哀。

  据打人男子的邻居反映,女童父亲平时喜欢在楼下的棋牌室打麻将,同时刘、陈二人平时的夫妻关系不和,那么我们不排除可能存在女童父亲输钱,或者夫妻二人吵架时借用孩子来解气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就要问上一句,在我们开始家庭教育之前,我们如何看待孩子这个生命体的存在?父母有没有权利将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未曾得到的社会地位强加在孩子的成长上?即使是血亲,父母可不可以冲破界限,在孩子的世界画地为牢?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说“不”的权利,教育中缺失了明确的界限感,孩子就会呈现表象上的屈服与顺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扭曲等精神问题。

  除此之外,“血缘”二字的存在让法律无法厘清父母与孩子之间距离的合适程度在哪里,这给了界限感趋于模糊的理由。在我国,亲权与监护两个概念仍然不分,法律采取的几乎是一种放任主义。涉事父母的行为让网友一致呼吁剥夺他们对孩子的监护权,可法律上对父母作为监护人能否被撤销资格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我们的社会长期以来都默认为父母的监护权不可剥夺,除非存在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但据调查报告显示,女童身上并未有明显的伤痕,所以这条救赎之路仍然道阻且长。相关律师也发表声明,这类事件属于告诉才处理案件,如果孩子一直沉默不言,那么这对父母也不会受到法律的追责。

  这段触目惊心的视频让我们自我警醒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相处的度到底在哪里?教育的界限感能不能被忽视?或许只有法律的亮剑和亲子双方的意识重视,才是好的家庭教育的开始。亨利·克劳德的《过犹不及》告诉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想要有一个平衡健全的生活,明确的“界限”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定义你是什么,或者,你不是什么。”

  文/高洁(苏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高洁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2/25/480016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