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能任由保健品成为现代版的“赛卢医”

来源:红网 作者:魏猛 编辑:田德政 2018-12-29 14:28:50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媒体揭露了权健集团旗下多款保健产品涉嫌违规销售,集团也涉嫌非法传销,嘴硬的权健集团做出了要和媒体互撕到底的架势,仿佛自己真比窦娥还冤。权健和丁香网的互撕才刚刚展开,到底是盾坚还是矛利,还需经过一番较量。

  在关汉卿的戏剧《窦娥冤》里,有一个叫“赛卢医”的江湖郎中,他出场时的定场词说:“常在江湖跑,看病依本草,死人治不活,活人治死了。”“卢医”是古代著名医生秦越人(扁鹊)的别称。在元杂剧中,“赛卢医”的形象都是能说会道的江湖庸医。政府有关部门初步调查显示,把“赛卢医”的标签贴到权健头上也的确没有冤枉它。“赛卢医”的定场词用来描述我国当下的保健品行业恐怕再恰当不过了。

  放眼曾经驰名国内的保健品市场,从“中华鳖精”到“三株口服液”,从“红桃K”到“鸿茅药酒”,涉嫌违规销售甚至是非法传销的岂止是权健?整个保健品行业都恐怕都难逃自造神话的尴尬。很多保健品企业宣传疗效,甚至通过欺诈手段获得老年人信任,推销产品,说他们图财害命并不为过。只是民不告,官不究,如果没有什么人命关天的事故,主管部门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保健品企业一般都会给地方带来巨大利税,甚至成为地方政府的“摇钱树”。

  保健品的推销过程顶多不过是炒一下什么“纳米技术”“生命科学”的概念,或者借着“祖国传统医学”的幌子招摇撞骗,再拉几个乌合之众穿上白大褂冒充专家来撑门面。但是,保健品是不是真能保健?恐怕能够拿出真实的实验数据的企业并不多。

  保健品规范的全称是“保健食品”,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被称作“膳食补充剂”,也就是说保健品是食品而不是药品,是膳食补充剂而不是主要膳食。作为食品,作为补充剂,保健品哪来的疗效呢?如果有疗效,大概也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食疗”的概念差不多,大多都是“心理按摩剂”。所以,网上有人指出,保健品没有疗效是正常的,所谓的有疗效不过是同步医学治疗的疗效,或者心理暗示而已。

  因为服用保健品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而遗憾终生的例子不在少数,丁香网揭露权健集团文章中举出的小患者周洋的例子绝非个案。但是,人们对保健品危害的认识则远没有对魏则西案件来得直接深刻。因为莆田系医生违法比较易于辨别,而对保健品的认识则要模糊得多。

  保健行业的乱象由来已久,这一方面与人们对保健品的认识比较模糊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主管部门对保健品的审批和监管松弛难脱干系。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借助新媒体的保健品营销如虎生翼,也为监管带来了困难。

  各地针对权健集团涉嫌传销和虚假宣传的报道并不少见,虽有各地行政部门对他们处罚的报道,但是,这种跨区域经营的企业,仅靠地方有关部门的监管很难进行有效管理也是客观事实。除了地方政府出于利益关系进行的地方保护,上级监管部门像神仙一样看民间打架,给保健品的虚假宣传甚至借机传销也提供了空间,若不是舆论推着走,我们很难看到监管部门在保健品监管上能出来走两步,这种现象亟须改变。

  一种保健品上市,监管部门有没有认真检验产品的有效成分,有没有杜绝违规添加成分?产品包装有没有说明不能作为药品用于治疗?有关部门有没有对产品进入市场以后的监管手段?怎样区分虚假宣传或非法营销?怎样对保健品营销人员的营销行为进行监管,并对违法行为及时纠正和处罚?这恐怕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把这些问题理清了,即使有人迷信保健品,一些想借助保健品骗钱的企业和个人也得掂量掂量监管部门能给自己留有多大辗转腾挪的空间。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为保健品行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市场空间,据说,2017年,我们国家保健品年销售额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老年人占了半壁江山。可以说,保健品行业虽然主要面向夕阳群体,却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但是,越是朝阳产业,资本进入越多,产品就越会鱼目混杂,保健品成为的“赛卢医”也与这个行业的巨大“钱景”密切相关。如果治理跟不上,企业违规宣传和非法传销,政府部门审批混乱和监管缺失必然会带来整个行业的逆选择,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这恐怕不仅将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毁灭性影响,还会直接危及到很多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文/魏猛

来源:红网

作者:魏猛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2/29/480279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