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影产品要进军主流市场,用票房成绩自扩声量

来源:红网 作者:孔德淇 编辑:王俞 2019-01-17 22:43:27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获高口碑的《“大”人物》票房破亿了,46岁的东京影帝王千源终于迎来人生首部亿级主演电影。此时距令他名声大噪的《钢的琴》上映已过去近十年。

  8年前,《钢的琴》只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小众电影,除了代表业内认可的最佳男主角奖杯,这部作品市场上毫无水花,被商业票房淹没。彼时已经算“熬出头”的王千源,之后几年虽然偶遇《绣春刀》《解救吾先生》等良心之作,也成功塑造出卢剑星、张华这样的高光配角,但台下观者如故寥寥。

  与王千源际遇相仿的中生代演员还有很多,他们实力在线,有代表作,在获得重量级奖项之后,也希望作品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更上一台阶,但囿于扛不起高票房,大多尴尬地卡在主流边缘,让人捉急又可惜。

  好作品应有好票房,这是观众的一致期待。但票房是个“玄而又玄”的东西,受题材、导演、宣发,以及排片高低、口碑好坏等多重因素影响,演员作用也忽大忽小。稳如黄渤,《记忆大师》略显哑火,幸得《一出好戏》一战回血;猛如邓超,2017年《城市之光》被《芳华》按在地上疯狂摩擦;2018年搭上国庆档的张艺谋,《影》又被《无双》压得死死的。

  某种程度上,《“大”人物》的成绩比《钢的琴》更重要,它意味着已经默默耕耘演艺事业10多年的王千源,真正获得大众市场首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作为特殊形态的文化产品,要输出外界,进入市场。文化产品只有被广大群众自觉消费,将积累的经济效益转化为社会效益,才能最大限度体现其功能和价值。如若只是笼罩海内外获奖的光环,但与观众绝缘,再具社会意义,也注定行而不远。

  当年《三峡好人》即是如此,摘得两个国际电影节奖项,外媒盛赞如云,但回到国内上映却冰火两重天,两天观影人次仅达几千,最终落得5万的惨淡票房。时至今日,该影片并没有被太多人熟知。

  故此,影视产品不能总是孤芳自赏、曲高和寡,也要拥抱市场,讲“票房价值”。除了奖项、口碑的肯定,在票房过亿的商业及格线前面,其确实已到需要加强修炼的节骨眼上,用票房成绩自扩声量,找到一条既实现艺术追求又能广聚人气的路径。

  去年年底上映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放大“仪式感”进行营销,做了很好的示范,点燃了本该小众的文艺片。该片首日票房达2.5亿,预售票房突破1.5亿,仅次于春节档的《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和暑期档的《爱情公寓》,位列2018年国内影片票房预售榜单第四。

  除了营销破圈,电影产品不妨将艺术探索与社会热点相结合,重视观众的社会心理需求。通过新的视角,揭露社会问题,引发观影热潮。同时,可考虑嫁接类型化元素,包裹影片内核,营造亮点和卖点,让票房有大的改观。

  2019年,电影产业愈趋回归理性、走向成熟,竞争格局或迎来“洗牌期”。这是一个重新出发的起点,期待电影产品一步一步往上走,争取更好的收成。

  文/孔德淇

来源:红网

作者:孔德淇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9/01/17/481245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