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15日起,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陆续放榜。一时间,考研成绩的话题持续占据网络热搜榜。实际上,“考研热”早已成为舆论场上的老话题。或为躲避就业竞争,或为寻求学历镀金,抑或因为名校情结,大学生选择考研的理由多种多样。(2月21日 中国新闻网)
着眼宏观来看,“考研热”的出现当然不是坏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考研、愿意接受更高层次和水准的教育,也正能说明教育事业在不断繁荣发展。从微观视角来看也是如此: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选择考研,“考研”这一行为本身都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为了躲避就业竞争而选择考研,也总比大学毕业后常年待业在家、不思进取要强百倍。
但是,再往深处看,选择考研的不同理由,其实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大学生在人生路上的不同姿态。高姿态者有长远理想、亦有短期目标,有前进方向、亦有前进动力。比如因为名校情结而考研的学生,把“考入名校”当做考研动力;为给学历镀金而考研的学生,把研究生学历能为将来求职带来的益处当做考研动力。这些学生不糊涂不迷茫,知道为什么考研,懂得如何一步步实现理想。
另外一部分低姿态者则截然不同。同样是为了考研埋头奋战,低姿态者目标感不强,更无法谈及长远理想。他们往往缺少兴趣爱好,对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又并非那么热爱,也压根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何种行业和岗位。这时,唯有考研这条路看似好走些,只需埋头啃下几本厚厚的培训教材,就有机会成功,继而能给自己赢得两三年的缓冲时间;假如不幸落榜也没关系,再准备二战甚至三战、四战,既能以备考为由避免就业,也能给自己、给家长些许心理安慰。
可安慰毕竟只是安慰。没有理想目标做动力支撑,考研这条路定会走得很艰难。一方面,动力不足必然导致备考效率低下,为了考研而花费的时间、金钱、精力很可能白费。另一方面,为躲避就业而盲目考研,根本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如果落榜,再花两年时间准备二战三战,会让自己不断陷入同样的死循环;如果上榜,假使仍未确立理想目标,继续随波逐流——那么即便两三年后顺利拿到一纸硕士文凭,又该如何抉择以后的路?
考研本是好事,但如若只将其当作躲避就业的工具,那就反而使它成了人生掣肘。考研越热,大学生越该冷静,越应当认真考量每条路,为自己找准定位、找对方向,向着目标有条不紊地前进。假如在反复思量后,发现自己既无名校情结,所相中的行业和岗位对学历又无特殊要求,或是根本不喜欢学习——此时,如若放弃考研路、另找一条更适宜的路,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文/艾琳
来源:红网
作者:艾琳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