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流传的广州市黄埔区鱼珠街茅岗股份经济联合社(下称经联社)的一张工资表引发争议。其中显示,经联社董事长梁永林基本工资204527.33元,补贴及奖励1200元,合计205727.33元;副董事长及董事的工资比董事长低一至两万元;普通工作人员的工资为4800元至6300元不等。(2月26日 红星新闻)
社区干部年薪20万?不少人看到这一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一定有“猫腻儿”。可是,整个新闻看下来,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第一,年薪20万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只能说是“一般般”;第二,社区干部的20万年薪不是任社区干部的报酬,而是任经联社董事长一职获得的收入。
民众热议“社区干部年薪20万”,很大程度上说明,人们对社区干部存在职业偏见。在他们眼中,社区干部的形象就是带着红袖标的“居委会大妈”,每天奔波于各种矛盾纠纷之中。这样的职业怎么能够配得上年薪20万呢?甚至还有不少网友留言:“年薪20万?让我们这种大学毕业生情何以堪啊?”
这样的质疑似曾相识。这些年,农民工月薪过万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一有这样的新闻报道,立马就会有很多人质疑和调侃,还有不上人声称自己要去“工地搬砖”。
可是,这些质疑和调侃社区干部和农民工的网友们,真的了解社区干部和农民工吗?非也。表面上看他们是羡慕他们的高薪,可实际上,却是居高临下的职业偏见。在他们眼中,社区干部和农民工应该是拿着微薄工资艰难度日的,怎么能够挣得比自己还多呢?
现实是,如今的社区干部和农民工,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还带着刻板印象去评判他们,是有失公允的。比如,现在的农民工很多都是技术工,说得文雅些称为“蓝领”。一个好的泥水匠月薪上万,根本不是什么难事。每年春节,我们都会看到不少农民工朋友开着十几万或者几十万的轿车回家过年。很多农民工一年的收入比诸多工薪阶层几年的都多。这样的现实,不知道能不能警醒存有职业偏见的人们。
同样的,如今的社区干部,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干部,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他们除了要应对处理日常的工作之外,还要花更多的心思在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长期以来,因为缺乏专业的运营人才,缺少成熟的管理机制,壮大社区集体经济都是一大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有社区干部主动站出来用市场化的思维方式,扛起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的大旗。只是,具备这样能力的社区干部何其少也。黄埔区鱼珠街成立的茅岗股份经济联合社,说到底就是壮大集体经济的市场化探索,按照社区干部“基本工资+绩效工资+集体经济创收奖励”工资结构,经联社董事长能拿到年薪20万,起码说明社区集体经济搞得不错。对此,我们不应该是叫好点赞吗?干吗要横加指责和无端质疑呢?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社区干部如果一直都是低薪的代名词,社区服务怎么能够提升质量?社区干部没有可观的收入,又何谈职业尊严呢?不少年轻人不愿当社区干部,不就是因此工资待遇太过“骨感”吗?因此,只要社区干部能够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借助市场的力量盘活集体经济,并做大做强,别说年薪20万了,就是年薪50万,又有什么问题呢?
社区干部年薪20万就能引起舆论热议,这不恰恰折射出民众对社区干部还是存有职业偏见吗?当这样的新闻,不再是新闻的时候,或许才是社区干部真正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时候。只是,这条路现在看来,还任重而道远。
文/沈道远
来源:红网
作者:沈道远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