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3月3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此次大会,他拟提交《建立现代“告老还乡”制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案。(3月3日新京报网)
“告老还乡”古已有之,早在周朝时代就已出现,后来逐步演变成退休后都要告老还乡,在颐养天年之际为家乡做些善事。比如修路办学、抚恤孤老、救济贫穷、制定乡规民约、调解邻里纠纷等,“告老还乡”成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乡贤文化”。
其实,“告老还乡”不只是古代有之,就在当代也时而出现。比如大家熟知的开国将军甘祖昌,从军区后勤部长位置上退休,解甲归田,回到家乡务农,领着乡亲们修水库,建电站,架桥梁,改造红壤田,为家乡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今,正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排在前两位的就是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如果让每年大量退休的各个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告老还乡”,不仅会为乡村发展带回系统化、体系化的知识、先进的技术和开明的风气,增强发展的引领力,还会为乡村发展带回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各种资源资本,增强发展的竞争力。这不失为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新路径。
事实上,早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曾有人大代表提出鼓励离退休人员、企业家、教师等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此后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也提出“鼓励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代表委员们的“告老还乡”建议,曾一度引发网友的热议,不在少数的人认为,古代“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的传统,在当代也极具示范效应。
然而,告老易还乡难。“告老还乡”听起来很美,可实际上往往又受到现有的户籍、土地、分配、养老、医疗等政策制度的制约,“告老还乡”者“还”到哪里,如何完成城市到农村的户籍转变,如何获得农村宅基地建房资格,怎样在还乡后助力发展中实现利益分配,怎样实现医疗保险的跨区域和身份报销,以及大量“告老还乡”者的养老服务等,这一切都将成为“告老还乡”无法回避的问题。不仅如此,还要防范“告老还乡”者利用在位时的权力及资源为自己以后的“还乡”铺路,以及“还乡”后利用权力的余温影响乡村公平发展。这也是相关部门要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告老还乡”的“还乡”难,难就难在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为依据,没有相关的政策措施作保障。因此,既需要立法部门制定与之相应的法规条款,为“告老还乡”提供法律遵循和标准规范,也需要相关部门出台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使得“告老还乡”能真正落地落实,发挥作用。当然,关键还要多听听乡村干部群众意见,得到他们的支持,以增强“告老还乡”的群众基础。
文/邓尤福
来源:红网
作者:邓尤福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