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山东大学官方微博发帖称,三七女生节由该校发起,后发展于各个高校,是一个关爱女生、展示高校女生风采的节日。该帖文随后被知名人文微博账号@知识分子 转发并加以指摘,“无论是‘女生节’也好,‘女王节’也罢,都是对于三八妇女节内涵的玷污与亵渎”,引发网友热议。
知识分子批评的理据,来自联合国官网对国际妇女节的界定:“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庆祝的节日。这一天,妇女们作出的成就得到肯定,无论她们的国籍、民族、语言、文化、经济状况和政治立场如何”,似乎是暗指富于纪念意义的日子被女生节消解,弄得乌烟瘴气。
当下各大电商将女生节裹挟进营销浪潮,通过巧立“女王节”“女神节”名目,大力鼓吹女性进行消费,而在各大电商的文案中,不乏以购买力决定女性价值的观点。女生节为消费主义所劫持,节日仪式被包装成给女性送礼,确是一种亵渎。
但亵渎的主体应是商家,而不是女生节本身。知识分子此次“开炮”,虽符合主流价值导向,也附和了众多网友的心声,但遗憾混淆了概念,树错了“靶子”。
引导购物消费并非女生节本意,其设立初衷是关爱女生、展现高校女生风采。从近些年的实践来看,该节日确实起到了关怀女性,联络集体感情之效。女生也不是排斥过三八妇女节,只是不乐意被称作“妇女”罢了。原因是“妇女”一词在日常语境下有被污名化的趋向,越来越指代任劳任怨、唯丈夫是从的女性。而推本溯源,《说文解字》中对“妇”的解释也是左手扫把,右手簸箕,每天操持家务的劳动妇女。所以从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五四时代起,年轻未婚女性,包括稍有些文化的新女性,一定是不肯被称之为妇女的,遑论今天的女性。以此观之,以女生称谓作区分,并不为过。
错有应得的,当是商家堕落的价值观。一个好端端的女性节日,不谈美德,也不谈美,却张嘴闭口大谈消费,将女性与购物直接关联。“女王节”“女神节”之类,不过是劝服辞令,哪里会因多买便得称王,又哪里会因肯消费便可封神?购物网站上满屏的“女王”“女神”“御姐”,18位当红男明星变成“女王守护星”等广告营销盛行不息。这一套商业把戏,大概也算不得女权运动,而是赤裸裸的“女钱运动”。
大众并无提倡以女生节取代三八妇女节,也没有就此异化、阉割妇女节内涵。添增一个寓意美好的节日,莫不是喜上加喜?我们应该警惕的是消费主义对女生节的劫持,而非女生节本身,这难道不也显而易见?
文/孔德淇
来源:红网
作者:孔德淇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