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捡垃圾也是劳动,为什么要嘲笑沈巍

来源:红网 作者:范莹莹 编辑:张瑜 2019-03-22 23:09:13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上海一位“博学”的流浪汉沈先生走红。随即,他也成为众多网红赚取流量的“傀儡”。但,在对流量利益的角逐中,我更愿意抛去“流浪大师”身边的嘈杂,去静静聆听这位被“网红”者内心的声音。

他说:“怎么讨饭的人不做事情,反而都同情他。而我付出了劳动,反而被讥笑。最有趣的是,我捡的橘子皮有专门的人收,为什么还遭人笑话。直到现在我都没搞懂。”

说到底,人们关注他,是因为身份和行为的反差不符合人们长期以来的定势思维或者说刻板印象。他和普通流浪汉不同——有存款。既然有存款,却宁愿流浪街头,蓬头垢面,如果说是为了博取人们关注,那这个代价也太大了,毕竟他流浪了26年。更重要的是,一个谈吐不凡、酷爱读书的知识分子怎么能捡垃圾呢?有人同情,有人佩服,有人悲哀。

我们对流浪汉的印象,大概是没有家人,身无分文,衣衫褴褛,或者精神有问题等不悦目的形象。而沈巍自称在上学和工作期间都捡过垃圾,被人嘲笑,甚至被工作单位怀疑脑子坏了,连邻居也举报他。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定义别人,知识分子就应该有体面的工作,拿着丰厚的薪水,流浪汉就应该比不上任何一个有家可住,有饭可吃的人,就应该成为被同情的对象。这和大学生毕业成了外卖员几度引起争议有何区别?不过是角色变了,本质却还是世俗的“有色眼镜”和“身份建构”限制了社会中的个体行为与选择。

而这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观念,则来源于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就像学生在选专业选工作的时候必须要顾及父母的颜面,有的甚至是父母决定孩子的学习就业方向,以外在的光环用作炫耀的谈资,在比较中获取优越感,这背后也是内心的攀比和嫉妒心理在作祟。沈巍捡垃圾被嘲笑,是因为在人与人的比较当中,人们更轻易地通过“嘲笑”来获取自身的满足感。正如外卖员同样是一份职业,人们不会对那些学历低下的人,所谓本应该是“外卖员”的人报以嘲笑的态度,有时候遇到严厉天气还会报以同情。而换做是高校毕业生,则是嗤之以鼻,议论纷纷。

都说劳动是光荣的,为什么捡垃圾要被嘲笑呢?这个问题沈巍想了几十年也没有想明白,而社会中却有很多个“沈巍”。

在被围观的背后,沈巍事件折射出一个愿景:那时候,人们不再用自己的思维定义别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是面对不同,去走进,去了解,社会也更加包容个体的选择和行为,而个人得到主观意愿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社会的多元、良性发展。

文/范莹莹

来源:红网

作者:范莹莹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3/22/525398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