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问责”不应成为层层加码的压力传导

来源:红网 作者:王度阡 编辑:田德政 2019-04-02 15:31:12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指出,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着力解决干部不敢担当作为的问题。针对有的地方和部门搞“责任甩锅”,把问责作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通知》要求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规范问责、精准问责、慎重问责,真正起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4月1日《人民日报》)

在基层,一些工作从“抓基层促落实”变成了“问责基层抓落实”,一些部门简单地把落实的任务甩给基层,把责任下移。现实中,一些卖力干的干部由于其他客观原因,考核排名靠后,问责就随之而来。如此种种问责泛化、简单化,以问责处分来推动工作,让一些基层干部压力很大,甚至因为害怕问责而弄虚作假。

“问责”不应成为层层加码的压力传导。一些部门喜欢在材料文件上说“问责”、谈“问责”、写“问责”,表面上看是为了督促干部认真落实工作,强化对干部的责任管理,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氛围,但实际上,无非是要撇清自己的责任,认为只要自己在通知上、文件里把工作责任分清了、划明了,出了问题自己就没什么责任了。如此一些“文件追责”“文件问责”,不仅没有把工作责任真正担当好、落实好,反而让落实工作的干部没有“安全感”,甚至于让一些干部看到“追责”“问责”的字眼都麻木了。很多干部对“追责”“问责”这些词,听得太多、看得太多,以至于认为“追责”“问责”是任何工作都有的、都是形式,自动把这些字眼就屏蔽了。如此过于频繁的纸面上的“问责”不仅起不到督促工作、落实工作的效果,反而会削弱“问责”的公信力、震慑力。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大形势下,“追责”“问责”成为党政部门、机关单位各种工作材料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追责问责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强化党内纪律监督、加强党员干部管理、督促干部担当作为,然而,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工作材料、文件中,不论事情大小、工作轻重,动不动就要“追责”“问责”,什么事情都跟“追责”“问责”扯上关系,热衷于把“追责”“问责”挂在嘴皮上、写在文件上,而对是不是应该“追责”、权责对不对等、“问责”的可操作性等问题没有深入考虑过。这样把“追责”“问责”当成一种口头用语,甚至挂在嘴上成了“口头禅”,背离问责的目的和初衷,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问责”是个利器,但要用之有道,要真正把“问责”当成推动工作落实、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武器来用,不能轻易、随意“乱问责”“瞎问责”。其实,“问责”是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履职能力、治理懒政怠政的有效方法,而要让“追责”“问责”真正在干部中形成公信力、威慑力,前提就是要厘清责任内容和履职边界,减少职责交叉和推诿扯皮,同时在存在失职失责的问题上要敢于较真碰硬,而不是让“问责”只成为层层加码的压力传导。

文/王度阡

来源:红网

作者:王度阡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4/02/52951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