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往先人坟前拜祭、芟除杂草及供奉水果香酒,是华夏大地数千年来的传统习俗。不过近年来,纸扎祭品的样式不断“推陈出新”。在问答社区“知乎”,有答主对此进行了整理,从纸扎小姐、二奶到杀伤性武器应有尽有,没有遇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扫墓是怀古慎终、睦族敦亲的外在表现。此一习俗相沿甚久,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强固,墓祭活动更为盛行并流传至今。
过往是在祭扫时,给坟墓除草培土,在坟头置上祭品,举行简易的祭祀仪式,以寄托对逝者的追思。时至今日,脱理性、不文明的祭奠之风大行其道,清雅庄重的节日变得“俗不可耐”,让往生者不可安生,让今人理解无能。
最显在的一个体现,即是在祭品上“开脑洞”“赶时髦”。祭品市场花哨异常,除了冥府存折、信用卡、支票“三合一”的套装以及多层别墅,纸扎小姐、二奶等低俗之物也层出不穷,随着时间量变,甚至涌现出枪支、手榴弹等警用武器,充斥着黑色幽默,让人感到不再是对先人的哀思,而是有悖人伦的亵渎,使祭祀文化蜕染愚昧落后、步入歧途。自古以来,中国人讲求修身持正,看重晚节、身后留名。上述种种糟粕,败坏社会风气,阻碍文明进步,无论何人,归老后若后人买来这些低俗祭品供其“享用”,恐怕只会消受不起,倍感侮辱。
清明祭祖,孝敬已逝老者,无可非议,但某些人冀图以纸扎祭品突破次元壁,通天人之际,以此告慰亡灵,殊不知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是其欲望无止、内心阴暗的一种照鉴,如纸糊般摧枯拉朽。
郊游踏青、感受春光,以花祭祖、寄托哀思,都是文明大方的礼敬之举。在万物初生之时,追思远故之人,思考生命意义,才应是清明祭奠的普世价值,切不可把风俗搞成了违法拜金大演习。
文/孔德淇
来源:红网
作者:孔德淇
编辑:王小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