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推行生态葬,不能怕花钱

来源:红网 作者:曲征 编辑:张瑜 2019-04-06 22:35:48
时刻新闻
—分享—

在济南,清明节期间,各大陵园浓烟笼罩、烟味呛鼻的情况大有改观,越来越多的市民放弃火纸,选择鲜花祭扫。与此相比,绿色殡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却仍遇冷。在青龙山安息园,售价6000元左右的树葬,一年下来一座也没有卖出,而该园售价两万元以上的传统墓穴销量则达到了近百座。(4月6日《齐鲁晚报》)

节地生态葬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节地生态葬的安葬方式有:自然葬、骨灰撒海、树葬、花葬、草坪葬、骨灰格位立体存放等,其优点是不占地或少占地,少耗资源,非常“低碳”,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拿骨灰自然葬来说,其节地效果是传统骨灰碑墓葬的10倍以上,1平方米可安葬10份以上骨灰。

毫无疑问,各种形式的节地生态葬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彻底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面临着老龄化严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之下,意义更加不可估量。另一方面可以彻底改变人们传统的丧葬习俗,有效遏制丧葬方面的攀比现象,对于目前在个别地方盛行的修建“活人墓”“豪华墓”现象,也会形成有效冲击,同时对于丧葬暴利这一顽疾也会起到抵冲作用,能够明显减轻人民群众丧葬活动中的经济负担。

既然如此,推广节地生态葬十分迫切,刻不容缓。而推广生态葬,不仅需要政府宣传到位,还要政府财政拿出真金白银,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来大力助推。仔细想想,与节地生态葬的重大意义相比,政府对此的财政支出,真的很值得。

以北京市为例,从2014年至2016年,北京市骨灰海葬量每年以20%左右的幅度增长,而其他方式的生态葬也在同步增长,该市民政局表示,到2020年,力争本市树葬、海葬等生态化安葬比例达到年安葬量的50%。之所以有这样的气魄,原因之一,就是近几年来,北京市民在丧葬观念上的巨大变化。目前,以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为代表的节地生态葬已成为北京市骨灰安葬的主流。

而市民生态葬观念的不断增强,与北京市政府部门在财力上的不断助推有关系。政府不仅免费提供自然葬安葬服务,减轻人民群众丧葬负担,还不断加大补贴力度,比如北京市顺义区规定,采用生态葬形式安葬的,在既有补贴基础上再给予每份骨灰一次性5000元的奖励。据悉,2018年北京骨灰立体葬补贴11.9万元,骨灰自然葬补贴174万元,骨灰海葬补贴1104万元,殡仪补贴85.8万元,共计补贴1375.7万元。正是在政府大力推广和财政补贴下,节地生态葬数量才逐年攀升。统计显示,仅2017年,北京市就有近半数逝者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每年的增幅还在继续往上走。

相比于北京市,有些地方还在纠结于政府是否为此买单。在这些地方,对于各种形式的骨灰生态葬,不仅不实行全免费服务,还要进行收费。比如,济南市青龙山安息园,对于实行树葬的逝者家属,还要收费6000元,显然无法激发人们实行树葬的积极性。

推广节地生态葬,需放远眼光,不可鼠目寸光,被眼前利益所迷惑。须知,随着生态葬的不断推广,人们对这种安葬方式会从不理解到逐步接受,直至完全接受,届时,即便消减补贴或者不再补贴,人们也一样主动实行生态葬。

文/曲征

来源:红网

作者:曲征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4/06/530322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