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经济半小时》栏目曾经曝光了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于家岭和双泉村有几百口扶贫灌溉井无法正常使用。最近栏目再次接到当地群众反映,这些曾经被曝光过的扶贫灌溉井,依旧打不出水。(4月5日 新京报网)
四年过去了,扶贫井依旧不出水,老百姓对此也是心灰意冷。原本好端端的脱贫项目,最终止于兴建。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相关职能部门不仅不反思问题,反而还踢起了皮球。推来推去,民心和信任也在时间的考验中被随之推去。
说起这些扶贫井,当地老百姓的内心是一肚子苦水。建造时有人牵头,出了问题便都当起了“甩手掌柜”。尤其是在《经济半小时》曝光后,岫岩县政府曾承诺要进行专题研究,并处理了相关责任人。那么问题就来了,当年的承诺去了哪里?是不作为,还是“新官不理旧账”,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予以澄清。
显然,扶贫井是有责任主体的。按照“一岗双责”的相关要求,找出责任人并不难。只是,在当前情况下,如何让扶贫井早出水,早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才是首要任务。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即使短时间内划不清责任,倘若县政府能认真倾听民意诉求,也不至于让此事搁浅至今。
所以说,扶贫井不出水,堵在了为民服务这个节点上。“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本应是内心使然。尤其是,老百姓在乎的不是讲得有多好,而是做得有多实在。遗憾的是,面对扶贫井成为报废井的现实,竟然没有职能部门愿意主动来善后,更别说要承担责任了!
有人曾说:“深厚的为民情怀是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基础”,此话不无道理。要知道,权力乃人民赋予的,理应服务人民。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权力与人民的关系,再好的举措都难以结出民意硕果。看看这些扶贫井,专项资金被浪费暂且不说,单从脱贫攻坚的角度看,都影响了当地的脱贫进程。因此,是时候让真相浮出水面,让扶贫井涌出渴盼已久的“幸福泉”了!
文/赵耀世
来源:红网
作者:赵耀世
编辑:王小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