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村为响应扫黑除恶工作,拉了一条“扫黑除恶,利国利民”的横幅。想起之前,该村宣传环境整治专项活动,也刷过同样的标语——“环境整治,利国利民”。如此看来,该村把“XX,利国利民” 当作了“万能”宣传的模板。
一句“XX,利国利民”套用在所有工作上,也挑不出可以非议的“毛病”,且看上起显得“完成正确”。但正因为“完成正确”,让每项政策和不同工作看起来如同“孪生”,缺乏“辨识度”,让百姓群众读后无法产生认同感。于宣传效果而言,不能起到激励人心、引发共鸣的作用,就失去了动员号召、凝聚群众的意义。
其实现实工作中,类似上述“万能”宣传的现象不止一例。比如有的宣传橱窗“年年岁岁花相似”,不管中心工作如何“时过境迁”,排版风格、主体框架依然“岿然不动”,甚至宣传内容一点没改,只是换了个标题;再如有的户外荧屏墙和公益广告等“千篇一律”,不同的服务领域看不出侧重点和针对性,播报内容、台词设计以及流程展示等等“纯属雷同”。
足见,“万能”宣传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慵懒思维。正因少数相关宣传工作人员怠于思考、不想动脑,更不愿意尽责、主动作为,因而天真以为运用“万能”宣传,“以不变应万变”就能轻轻松松“把宣传的活儿干”。殊不知,如此“万能”宣传无法深刻诠释相关工作的本质内涵,不能发挥出宣传载体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既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实际工作开展。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特征,同一项工作在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因而,抓好宣传必然要秉持“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观,针对贯彻不同的政策进行不同的语言创造描述,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表达,时刻准确把握政策的精髓,向群众内心精准传递,赢得百姓理解支持,从而夯实执行政策、推动工作的群众基础。否则,窃以为掌握了宣传的“诀窍”,耍小聪明搞“万能”宣传,定难提升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宣传是一项要精耕细作、潜沉打磨的工作,相关党员干部定要摒弃“万能”宣传依赖症,“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淬炼锻造过硬的“打铁功”,让宣传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冒露珠、又沾泥香,才能成为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坚强阵地。
文/段官敬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