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吐槽老师拖堂的小学生作文在重庆市中小学教师朋友圈热传。写下这篇作文的是南坪实验小学四年级1班的张晟远同学,他生动形象的描述:“优美的下课铃声响了,我像灌了一大桶咖啡一样,全身的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了。可是老师的耳朵像塞上了耳塞一样什么也没有听到……老师快讲完吧!”把不少人看乐了,更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思。
目前,“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正在成为社会热议话题而备受关注。从教育学范畴来说,课间十分钟属于学生自己,是他们用来转换思维、处理个人事务的时间,必须得到保证。如果对课间利用得比较好,下一节课学生们的上课专注力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都会有显著提升。而保证学生的课间十分钟能够到位,首先就应该杜绝因为教师拖堂学生课间被侵占的现象。
5月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7%的受访家长希望教师不拖堂、不变相占用课间时间。也就是说,一方面教师拖堂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对于教师拖堂其实都是颇有微词的,都期待着教师能够不再占用本来属于学生自己的休息调整时间。
教学是一门科学,一堂课就是一个教学单元。一个教学单元该安排哪些内容,时间上怎么安排,都是要经过精心设计的,不能任意缩减和增加。课间十分钟不是属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延伸,不能被纳入教学时间里做统筹安排,因此教师拖堂并不是正常合规的教学行为,尽管教师有着看似合理的理由来延长教学时间,比如教学内容没有讲完,作业没有布置,或者觉得有必要再降调一下重点等等。教学是一个互动性的过程,教学时间是属于教师和学生共有的。正常的教学时长,40分钟或者45分钟,对于师生双方都具有约束作用。一旦进入下课环节后,这种约束就被解除了,教学就应该自然终止了。
实际上,教师自己未必会意识到,拖堂的价值其实并不大。下课铃响,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被分散了,很难注意到教师的讲授重点,既听不进去也记不住,所以功夫等于白费,而且还引起学生的情绪对立。与其如此,教师倒不如认真计划好课堂教学的步骤,尽量把重要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或者干脆就在下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进行重点再述,其效果也会远远胜于拖堂。除了教学意义不大,拖堂也会给学生造成生理困扰,比如憋尿憋便,这都会给他们的健康带来隐患。
人非机器,除了学生要利用课间十分钟休息放松,调整好迎接下一节课,教师也要爱护好自己的身体,该下课就下课,不要把属于自己的时间牺牲了。实际上,只要教师能在专业技能上多下功夫,让课堂内的每一分钟都产生教学效果,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拖堂,保证师生双方的课间十分钟完完整整。
文/朱小峰
来源:红网
作者:朱小峰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