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测试刷屏朋友圈?莫被溢美之词遮望眼

来源:红网 作者:王海丞 编辑:田德政 2019-06-19 19:42:43
时刻新闻
—分享—

相信你我都一样,微信朋友圈时不时会被某个小测试刷了屏,比如“饲养手册”“哲学气质”,再比如“荣格心理测试”“人生比重图”等等。面对这一类仅供娱乐的小测试,我们的确不需过于认真,但也不能一笑置之,因为在小测试刷屏的背后,是当代年轻网民的情感和情绪表达,是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的博弈。

由于当下社交网络的高度普及,我们都会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或多或少地当作一张“电子名片”来使用。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所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人人都是表演者。”别看年轻网民们在朋友圈一个个都嚷着要做无欲无求、保温杯配枸杞的“佛系青年”,其实对于分享和展示自己大多没有抵抗力,但很少有人会在朋友圈中直接了当地夸自己,这个时候,小测试便成为了一个绝佳的分享载体。它迎合了年轻网民的“表演心理”,每一次对测试结果的分享,都是一次自我形象的传播和自我人设的塑造。那么,小测试是如何配合我们“表演”,使我们产生分享冲动并达成刷屏传播效果的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夸”!毋庸置疑,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对自身正面的描述更容易表示认同,这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积极偏向。如果回顾我们曾做过的测试,不难发现测试结果中几乎没有贬义且尖锐的词汇,基本都是一般性、笼统性的褒义词语。比如小测试“我的哲学气质”说我“独立且自由,个性但不任性”,说我“有缜密的思维和无懈可击的逻辑”;“支付宝年度账单”说钱花得多了的用户是“精致生活”,花少了的说他是“崇尚自由”,总之没说用户是个“穷光蛋”。同时,很多测试在测试结果中会强调用户的独特性,比如“荣格心理测试”在测试结果中会补充一句“这类的人格组合只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几”,这正迎合了用户的虚假独特性,分享所谓独一无二的自己,大家都乐此不疲。

不论是夸我们优秀,还是夸我们独特,测试结果中的溢美之词恰好都契合了我们心中的理想自我。在社交平台中,大多数人想努力构架和展示出来的,正是那个理想的自我。我们似乎总能跟上小测试刷屏朋友圈的浪潮,分享一张尽是溢美之词的测试结果截图;我们习惯了生活在美颜滤镜的假象下;我们也经常会在发送一条朋友圈前仔细斟酌文案,只为显得“逼格高”;我们也可能会加入“夸夸群”中体验“被夸夸”的快乐……的确,在这个节奏快到让我们偶尔接近失控和逐渐迷茫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精神的慰藉,需要被认同的感觉,也需要某个瞬间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可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阴影”,也就是“让我们感到难堪和丢脸的另一个我”,哪里去了?发完一条朋友圈后,我们会控制不住地打开看看多少人点了赞,哪些人评论了。随时而来的,或是备受关注后的暗喜,或是毫无反响时的落寞,之后便是心里愈加空虚的恶性循环。当刷屏狂欢三番五次地上演之后,当我们把社交媒体的地位在心里放的越来越高,甚至产生些许依赖之后,慢慢地,我们朴素、真实的一面被有意识地掩饰,精致、完美、趋于虚假的一面则被强调。掩饰真实自我中的阴影,分享理想自我的光彩,带来的并不总是心理的满足,也可能是失望的落差。

有生命的东西要有阴影才能显出立体形态,没有阴影它只个平面假象。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所讲:“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而我们意识上的选择性忽视,并不意味着阴影的消失,人无论如何躲藏,都无法跳出自己的影子。莫被仅供娱乐的小测试、莫被那个理想自我的假象遮望眼,承认并接受自己的阴影,直面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内心世界,才是万变社会中的不变法则。况且,那个不那么完美却真实的自己,可能更招人喜欢,不是吗?

文/王海丞

来源:红网

作者:王海丞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6/19/56028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