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轶可边检事件,可谓是一波三折。事态发展成这一步,就连围观的吃瓜群众也开始迷糊了。按理说,这件事已经由官方通报盖棺定论,错就错在曾轶可不配合执法,并且擅自在网上披露民警个人信息。随后曾轶可也在微博发布了道歉声明,但为何又在后一天,选择用小号发文强调自己没有不配合边检,道歉只针对拍照和披露信息等行为呢?
将曾轶可小号的博文与官方通报对比可以发现,两篇声明有两处较大不同:一是曾轶可表示她第一次通关后才听到边检员的提示,并表示配合可以摘帽重新通关。而官方通报显示,曾轶可两次拒绝脱帽要求。二是曾轶可强调她在过程中配合了所有应该配合的要求,而官方通告显示曾轶可一直持不配合的态度,所以对其进行了相关批评教育。
这两处的矛盾,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曾轶可到底有没有配合边检人员的检查要求?双方各执一词,且未公布具体证据,都是仅以文字的方式叙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相较于曾轶可来说,作为边检部门的官方通报更受到大众的信赖。除此之外,一名路人发微博表示,是曾轶可先戴帽子遮脸无法辨认身份才被拦下,还造成了排队的堵塞。还有一知情人透露,她是临走时爆粗口被留下教育。这两个信息内容,都主要来源于社交网站,尚未有媒体具体采访披露。
事实看似已经水落石出,但伴随着曾轶可的再次发文,舆论的天平似乎又发生了倾斜。为了辨明真相,不少网友表示希望公开执法视频,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再现。也有网友表示,曾轶可一直在强调执法人员的凶狠态度,如果对方态度一切正常,曾轶可没必要这样硬刚。
这些疑惑的产生,不仅在于双方言论的矛盾,还在于此事件中媒体调查的缺位。曾轶可边检事件爆发后,大多数主流媒体仅仅转载曾轶可的博文与边检官方通报,并未对涉事双方与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具体的采访。这导致公众的信息来源仅限于当事双方,无法对两边的说辞进行核实。在两方说辞开始出现矛盾时,媒体没有提供更加客观的信息帮助受众进行判断,而是仅限于转载双方说辞。
去年的毛俊杰事件就是一个相反的例子。在毛俊杰发出微博后,相关媒体第一时间前往深圳海关进行采访,不仅采访了相关工作人员,还调取了海关监控,用事实说话,狠狠“打脸”毛俊杰。在争论面前,唯有真相能站住脚。
在西方新闻界,媒体被称为“第四权利”,承担着舆论监督的责任。在我国,新闻媒体不仅要追寻客观真实的真相,也应履行监督的权利。在此次事件中,媒体理应作为客观第三方,对事件真相进行调查,对双方说辞进行查证。不仅可以采访执法民警和曾轶可两位当事人,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事实进行核实。媒体远不应只是一名新闻的搬运工,更应该做一名新闻的生产者。
到底什么样的媒体才能算作是一个好媒体?应该是永远秉持着质疑的心态,站在最客观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调查报道。记者绝不能只是“隔岸观火”,静候事态的发生升级,还更应该参与其中,为公众提供更为客观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履行作为媒体的职责,收获公众的信赖。
文/张柔嘉
来源:红网
作者:张柔嘉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