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经济新常态,扩内需要向数字经济借力

来源:红网 作者:王言虎 编辑:张瑜 2019-08-09 17:33:16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新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三分之一左右。新经济稳步发展,新动能茁壮成长,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无独有偶,就在前些天,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2018年,我国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45369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6.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增速为12.2%,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三新经济”正在稳步增长,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显然,“三新经济”就是我们常说的新经济。在新旧经济动能转换过程中,新经济迅速成长,来得十分及时。都知道,随着全球经济放缓与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近年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到“稳增长”阶段。根据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在不搞大水漫灌的前提下,完成全年GDP增长6%-6.5%的目标,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而扩大消费,显然离不开新经济这股“生力军”,毋宁说,新经济正在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

新经济种类繁多,在一些报告中,一般将电商、直播、出行、在线教育、知识付费等近些年出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称为新经济。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新经济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我们谈新经济对消费的挖潜作用,或许不能仅仅局限于新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之上,因为新经济的某些内容或者说表现形式,也正作用于“传统经济”,一些传统经济,从某个维度来理解,也是新经济。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不管是路边的包子铺,还是菜场的小摊主,至少在大中城市,基本上实现了“无现金支付”,消费者在支付宝或微信上扫码就可以完成交易。线下饮食或买菜,这是典型的传统经济,但因为有了一个支付码,瞬间就具备了新经济的元素。此时,严格来说,我们已经不能把吃饭或买菜称为纯粹的传统经济行为——至少,它有了新经济的形式。那么,从某种维度上,我们也可以将通过支付码交易的行为,定义为新经济对消费的拉动。

实际上,支付码拉动内需,有着确切的数据支撑。根据中国新经济研究院与某支付工具8月6日联合发布的《小店经济报告》显示,“码商”正在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动力。2019年上半年,9成路边小店使用某支付工具收钱成为“码商”后,生意变好,消费频次提升3成,销售额提高2.5%,百元商品销售额提升能达5%。一些数字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开始流行一句话,“不要钱、不要地,一张二维码搞经济”,足见支付码对扩内需、促消费的作用。

电子支付方式拉动内需,从逻辑上并不难理解:二维码、刷脸支付、小程序等低门槛数字化经营工具,极大提高了支付效率,减少了交易成本,从而增强了中小商家的带货能力。本质上,这是通过技术革命,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眼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对经济的“压舱石”作用也日益增强,成为持续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狭义的电商、直播、出行等新经济模式是扩内需、促销费的重要驱动,但在城市小巷深处、拐角街边的“码商”小店也是扩内需、促销费的活力担当。而且随着各地“夜间经济”政策的陆续出炉,路边小店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将越来越显著。

北京上半年新经济贡献全市三分之一地区生产总值,说明扩内需、稳增长就得向数字经济(新经济)借点力。下一步,各个城市要想继续发挥数字经济对地方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要继续通过简政放权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改革等,为数字经济赋能。如此,才能更好地激活数字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

文/王言虎

来源:红网

作者:王言虎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8/09/579965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