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发文称:一些地方特别是市一级单位,在工作推进中,特别喜欢在给下级部署落实工作的举措中以“加码”的形式以求“创新”取得成效。文章还列举了一些“加码”式创新的事例。
比如,省一级的文件中具体工作要求概括下来是“三个一”,那么经市一级研究决定后,就“创新”变成了“四个一”甚至“五个一”;省一级的政策体系解读下来是“1+3”,那么经过市一级之后就变成了“1+3+N”或者“1+3+X”。作者认为,这种“加码”式创新经常让基层苦不堪言。因此,希望各个单位部门千万不要搞“加码”式创新。对此观点,笔者却有不同看法。
各级单位部门在部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一句话,“结合各地实际创新推动工作”。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那往往就需要在上级规定的基础上“加加码”,而这个“码”就如川菜的海椒、花椒。一道菜不加上一点海椒、花椒,那很难说是资格的川菜。同样,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创新地推动工作,再好的决策,也可能存在纰漏,存在不接地气的可能。
在中国,高考加分可谓万众瞩目,社会影响巨大。然而就是这样特别敏感的高考加分政策,教育部却没有一刀切。他们认为,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十分复杂,在国家统一的政策要求下,允许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相应高考加分办法。这就是说,各省市自治区,可以在国家政策要求下,结合本地实际,适当“加码”,这种政策不仅高考有,其他行业领域也有类似做法,这对这些事关老百姓的民生实事在执行过程中,更科学、更接地气,作用毋庸置疑。
必须承认,“加码”式创新往往可能增加基层干部工作执行的负担,这对基层减负,肯定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广大基层干部也要明白,“加码”式创新虽然增加了的他们的工作负担,但却有助于方针政策的接地气,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阻力”,这对方针政策的推行得到群众的支持配合,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如果一个单位或者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问题,好大喜功,简单地把创新理解为“加码”,事无巨细,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地“加码”,这样为了“加码”而加的“码”,那自然不应得到支持。但如果就此对“加码”式创新一棍子打死,那自然也是有失公允的。
文/江文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江文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