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茵梦湖》:命运非诗爱情已死

来源:红网 作者:龚军辉 编辑:陈乘 2019-08-24 13:36:36
时刻新闻
—分享—

我对德国文学的刻板印象得以改观,是从施托姆开始的。大学求学期间,得老师推荐,阅读了施托姆的一系列小说,包括《茵梦湖》《在大学里》《城堡里》《木偶戏子保罗》《淹死的人》《双影人》《白马骑者》等。客观地说,我喜欢他以《茵梦湖》为代表的早期作品胜过中晚期,那种如诗如梦的描写及其轻柔叙述带来的感动,让人忧伤而沉醉。因而,重读《茵梦湖》,我有故友相逢的喜悦。

《茵梦湖》(房成凤译)讲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莱因哈德与伊丽莎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一对恋人,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莱因哈德是个自视清高的青年,为了做诗人或艺术家,他从小喜欢文学,少年为了伊丽莎白而写童话,后来又搜集民谣,并学会了吟诗写作。而伊丽莎白是个听话的、缺少主见、性格软弱的女子,她沉迷于自我梦想世界却根本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后来,莱因哈德到外地求学,他曾一度迷恋着酒吧娱乐,还遇上了吉卜赛女郎的引诱,但因为心中怀着对伊丽莎白的爱而没有迈出浪荡的脚步。可他没有想到的是,伊丽莎白的母亲将之许配给了他那常去探访的继承了父亲遗产的庄园主埃瑞克,他们并很快成婚。痛苦的莱因哈德找不到爱情的归宿,只得到处流浪。多年后,他接到了埃瑞克接他到其茵梦湖庄园相聚的邀请,他踌躇再三,但还是不由自主来到了其庄园。在这里,他见到了还如少女般模样的伊丽莎白,心中涌起别样的激动。而惊喜的伊丽莎白也记忆起曾经的美好而心中痛苦不已。因为不愿破坏朋友的美好家庭,莱因哈德掐灭了自己的梦想,独自离开茵梦湖,与伊丽莎白终身告别,过上了一生不娶的孤独生活。

这部发表于1850年的小说,是支爱情的挽歌。当时的德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正在兴起人们强烈要求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包括对爱情的樊篱置之不顾,但同时封建意识犹在,这种冲突与矛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体现。施托姆正是敏感地意识地抓住了这一点而作了艺术的表达,其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批判与控诉是不言而喻的。感同身受,这也正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郭清若、巴金等对之极为推崇的主要原因。

我特别喜欢莱因哈德这个孤独追忆者、生活边缘人的形象。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年青的时候,将生活比之如诗,总是带着憧憬与希望,以为自己或许将生活在诗情画意当中。但真正的生活,总是容易掏空一切梦想,生存所需和社会环境的约束,会有意无意地将诗境击得粉碎。很多的爱情,也逃避不了现实的需求,太多被挤压、被剥夺的美好,只能留存于记忆里,因而且行且珍惜提到了面前。能抱守一份执著美好爱情的莱因哈德,虽在老去,但他的精神支架依然保存,他内心的崇高纯洁还在流淌,他逃避了现实的困扰而生活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极为难得的。像我们这样凡俗,要为家庭生计操劳,要为自我前程奔波,这些如诗的情调在人到中年后,便由不得自己只能扔弃,于是便只途嗟叹:爱情已死,诗歌已经灭绝,我们还得如狗一般地活着。这不仅是余华小说《活着》的文学构建,而是客观的存在、现实的描摹。

《茵梦湖》充满着浓厚的诗情,不仅得力于作家对于爱情的描写、主人公吟诵的诗句,而且更多由于其对自然风景与人物心理相融的如诗刻画。这种故事发生环境(自然、社会情态和主人公的丰满内心世界的对照与交汇)的表达,不只是交代了背景,还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情感,小说内外呼应,产生了如魔幻森林的效果。这或许正是人们称其为诗体小说的主因吧!要做到这点,作家非细腻不可!

文/龚军辉

来源:红网

作者:龚军辉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8/24/58316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