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式主义虽然得到一定遏制,但仍须警惕一些新变种。半月谈记者基层调研发现,部分地方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督查、考核的一些重点工作,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大搞注水宣传,过度留痕。这种形式主义的宣传造势不仅夸大了工作实绩,还造成行政资源浪费,加重基层负担。(9月4日 半月谈网)
工作需要印证,留痕自然成了必然选择,但留痕需要有度。适度的留痕可让工作有据可查,尤其是在重大事项、重大工程等方面,齐备的过程记录有利于日后倒查责任,而过度的留痕则显得有些冗余。
如媒体记者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地方即使没有硬性的外宣要求,也会将宣传报道内容彩色打印出来迎接上级检查,原因是这些“花花绿绿”的报道会增加检查的“印象分”。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新闻报道科”都变成了“新闻留痕科”,工作就成了留痕中来、留痕里去,令基层工作者十分无奈。
过度的留痕必然带来无谓的浪费。让工作人员忙碌于这留痕、那留痕中,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时间就必然减少,浪费的是时间与精力。把各种并无多大意义的资料打印出来组卷备查,浪费的就是资源以及经费。如果把这些时间和资金都用在为群众办事上,岂不更能赢得群众认可?
事实上,任何工作干没干,并不体现于是否有照片、有报道留痕,而在于工作是否干得实,有没有把政策落实到群众中、为群众服好务。正如有网友曾说过,“与其表面留痕,不如在群众心中留痕。”的确,把工作干到群众心里去,才是最好的工作方式,也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反倒是那些过度留痕的方式,只会让工作停留于纸面,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引发群众质疑和不满。
“过度留痕”当休矣。今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其中就明确强调要“加强计划管理和监督实施,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各地也纷纷制定并出台了细化措施,让基层工作者感到无比振奋。
从前期媒体开展的调查看,通过一段时间的“减负”,“过度留痕”的问题正在逐渐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有所放松,相反,越是整治有起色越要加把劲。历史曾告诉我们,不管任何工作,但凡有缓步、松劲的想法,就很可能让问题反复、前功尽弃。
由此,各地还应对问题进行深挖,发现“过度留痕”问题立即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让“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减出成效。同时,还要畅通民意反馈渠道,让基层工作者发声,不给“过度留痕”问题丝毫潜藏机会,真正一减到底、一改到底。
文/史俊逸
来源:红网
作者:史俊逸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