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创新不能患上“亮点依赖症”

来源:红网 作者:朱波 编辑:田德政 2019-09-08 11:38:42
时刻新闻
—分享—

基层工作中,“创新”可谓是一个高频词,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患上了“创新强迫症”,认为日常工作干得再好也是应该,非要玩点创新的“花活儿”才算成绩,于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加大了基层负担,也影响了自己的主业和日常工作,引发了群众不满。因此,对于“创新”这个热词,我们需要冷思考。

创新的必要性无需赘言,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就谈不上发展。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追求创新,突出亮点,从尽力把工作做好的角度来说,本无可厚非,但是,片面追求“创新”,刻意制造“亮点”,这就走偏了。

囿于惯性思维,以及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仍有些数领导干部还是存在较为严重的“亮点依赖症”“创新强迫症”,误认为,凡事要让上级领导或同行们的认可,就必须拿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拿出有“亮点”的政绩。其结果往往是实事正事没干多少,成绩却显得“十分突出”,一些人把目光只放在“亮点”上,干工作想事情、不只是看整体的工作大局、群众满意程度,而是看领导喜欢; 对不容易量化的“细工慢活”,需要长期抓的“苦活”“累活”疏于去做; 只是谋求“短平快”的政绩; 忽视客观条件,不顾基层承受能力,提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搞一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

凡此种种的背后,往往存在治理评价标准的走偏和反常。基层干部长期疲于应付领导的“创新期待”,整天琢磨怎么“造典型”“树样板”,原本应为百姓服务的普普通通的日常工作,屡次被要求“创新出彩”,由此陷入“创新陷阱”。殊不知,仅靠形式主义打造出来的“亮点工程”,终究是“纸糊的灯笼”,是经不起考验的,虽然长了亮化美化的“面子”,却丢了干部在群众心目中“里子”。

用试点上的“开花”代替在面上“结果”,用“亮点”遮盖面上的“盲点”,刻意包装某个单项工作和局部领域,而忽略和耽误了全局工作的开展、整体工作的推进,这样的“创新结果”,是形式主义结出“恶果”,是政绩观错位结下“苦果”,这样的“创新”一旦吃香起来,就容易形成一种错乱导向:干得好不如干得巧,导致不愿脚踏实地、浮在表面打巧算盘的不良风气蔓延。

“亮点工程”“创新工程”虽好,但不能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也不能只顾自己的“面子”,将“亮点工程”“创新工程”的内涵抛之脑后;上级下基层督查检查考核不能光看“显山露水”的“亮点工程”“创新工程”,也不能光看搞了几个项目和完成了哪些指标,而要看整体工作搞得怎样,群众是否满意。干部孰优孰劣,要让群众来甄别;工作孰实孰虚,要让群众来评判;谁是先进谁是典型,要让群众来推举和认可。

要治愈“亮点依赖症”,需从撕破“面子”开始。新的政绩观不仅考虑当下,更应立足于实际,着眼于长远,以登高望远的新视角,变“不作为”“乱作为”为“有作为”,以“铁肩担道义”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出让群众满意的政绩,有了这样的政绩,何愁百姓的“口碑”和“夸奖”,又何愁一个地方不兴旺发达?

文/朱波

来源:红网

作者:朱波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9/08/595438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