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文化糟粕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张瑜 2019-09-20 15:48:51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数据显示,在对2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婚后是否要孩子已经成为年轻一辈与老一辈婚姻观的最大分歧,而超过七成的上海年轻人将双方具有感情基础、婚后双方有各自的私人空间作为结婚的首要条件。(9月20日 中国青年网)

通常情况下,结婚生子是联系在一起的,结婚以后有了孩子,家才完整。因此,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正是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支配下传宗接代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长期以来钳制人们思想的传统意识开始发生动摇。当下,至少在一线城市,要不要孩子已成为两代人间的重大分歧。这群80、90后大学生其中不少人正在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宣布告别。

社会理应宽容看待婚后不要孩子的选择。首先,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个体物质条件逐渐得到基本满足,人们的观念趋于多元化。其次,越穷也生,越是小城市越能生,而一些大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不再将孩子看成是婚姻生活的必须。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生孩子被一些女性视作一种负担。调查显示,在当前社会背景下,80、90后大多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再加上受西方文化影响,更多以自我为中心,相对老一辈,较少顾及他人感受,是否生孩子被看作自己的事,而无关他人。总之,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导致生育、养育和教育孩子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本,都让很多年轻人对要孩子心存忧虑。

孟子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般的解读是:不孝的种种行为里,没有子嗣后代是第一位的。中国古典训诂学,经文注疏学通常认为,“后”是后代的意思。有鉴于此,一是必须认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糟粕,应加以批判、剔除。二是媒体应淡化这种宣传,逐步消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影响。三是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养儿防老的局面。

希望随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越来越失去市场,“要不要孩子”在中国社会不再是个争议话题。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9/20/605888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