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付费”产品是否会成为昂贵的“信息垃圾”?

来源:红网 作者:​郑保莲 编辑:田德政 2019-09-27 21:19:53
时刻新闻
—分享—

从2016年的“知识付费”元年,到2018年的喜马拉雅“123狂欢节”内容消费总额超过4.35亿元,“知识付费”一路高歌猛进。花钱“买知识”成为时下流行的消费方式。然而,许多用户渐渐发现,冲动之下购买的“付费知识”未必管用。对此,用户期待“物有所值”。(9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流动成本降低、流动范围加大、流动速度变快,使信息传播体量增多。海量的信息铺天盖地向用户砸过来,但用户辨别、筛选知识的能力短时间内并没有提高,造成“信息海洋”的现象。在此情况下,精心设计的“付费知识”应运而生,如知乎Live主题讲座、形形色色的网课、订阅专栏杂志等。这些“付费知识”商业凭借精准定位受众的心理,帮助受众缩短在繁杂的信息海洋中的选择过程,一时间兴盛起来,让许多资本都把目光瞄向了“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

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随着“知识付费”的快速发展,许多用户渐渐发现,一些知识付费产品往往徒有其名,用户重回茫然心态。在此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知识付费”产品是否会如同海量无用信息一般,成为新的“信息垃圾”,甚至是昂贵的“信息垃圾”?笔者认为,存在两方面的因素,使得用户对“付费知识”的评价降低。

一方面原因在于供给端。由于市场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大量资本涌入,“付费知识”的质量难以保障,许多知识大而无当;用户的分辨能力欠缺,使得用户对“付费知识”消费过后,满足感不强。这种满足感在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在较低情况下,对“付费知识”的评价往往见低不见高。另一方面原因在于需求端。随产品供给越来越大,选择“知识付费”的用户越来越多,消费者不免变得挑剔起来。再者,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用户对同一付费产品消费次数越多,产生的满足感也越来越低。只有更加新颖、更加贴合受众需求的知识产品不断涌现,用户满足感才能不断回归。

但无论如何,“知识付费”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人们也越来越愿意为优质知识付费。随着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偏好生活质量。“知识付费”不仅节约了筛选信息的时间成本,而且带有网络时代的“私人订制”属性,让人心甘情愿地掏钱。

随着市场的调节作用和用户逐步变得“聪明”,我们有理由相信,带有“信息垃圾”属性的“知识付费”产品会被自动淘汰。

来源:红网

作者:​郑保莲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9/27/60757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