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何而学:高等教育意义何在?

来源:红网 作者:卢雅君 编辑:田德政 2019-10-01 00:00:55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26日下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行了介绍。他指出,中国新增劳动力中有48.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3.6年。(9月26日 中新网)

教育部与高校颁布一系列新规,取消清考制度,2019年毕业的学生就已经没有清考机会。同时严把毕业关,调整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要求。可见高等教育的质量亦尤为重要。高等教育并非仅仅培养具备丰富知识储备的人才,更多的是教会学生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高等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扩宽知识的广度,而在加深吸收和学习的深度。读书的目的,并非绩点和学分,任何一行字、一个公式都是积累,是基本功,好比火车轨道的细小螺丝,看似不起眼,实则缺一不可,我们很难具体地描述出有多少人,在人生的选择中受到阅读的作品多大的影响,但人们在学生时代所追求的东西,必然在以后的言行举止中留有痕迹。《比较文学原理》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的影响,较之于题材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影响,与其是靠具体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凭借某些国学精髓的渗透,真正的影响理应是得以意会而无可实指的。”学习是一场长跑,也是一场长期投资,当下的努力或许不一定能快速带来肉眼可见的回报,但忽视的、遗漏的、偷懒的,会成为未来发展的绊脚石。考前通宵和刷分或许有用,但更像是一种应急的自欺欺人,学习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对知识的理解也体现在自律和规划上。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的同时,进化成为更好的人,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国家的责任,才有面对风浪的底气和能力。

高等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科内部的钻研,更在于拆除学科之间的篱笆,处处皆学问。王德威先生曾说“文学不是狭义的,而是天文地理之学”。文学本身也是具有理性、科学色彩的,文学作品中亦不乏逻辑与科学思考;数学之美、人工智能之美之中蕴含了人文精神。学术研究应该“纯粹”,即对研究不含功利、摒除学科偏见的热爱。多元的角度,兼容的心态,将是助学习之船航行的有力风帆。

大学生活并非学生生涯的尾声,迈入大学也不意味着高考后的“解放”,相反,更需要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学生们从课堂上得到的并非只是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角度,主动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体系,而非被动输入。在大学毕业后许多人陷入迷茫,“要不要考研”“该不该读博”“研究生/博士的就业方向”成为教育相关搜索的热门话题。从某种角度而言,大学生活结束了“小-初-高”的“固定模式”,如果读小学是为了上初中,走到大学,是为了什么,高校教育结束之后,又该何去何从呢?接受高等教育之后,需要自己决定人生的方向,认清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在,有明确的自我方向定位,换言之,在人生的节点,寻找新出口。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笔者相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校园,有师德与素养的老师,有独立思维、有思想深度的学生是大学最好的名片,也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意义所在。

文/卢雅君(香港科技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卢雅君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9/30/608113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